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汉语是一种开放的语言系统,古来即有采借外来语的传统,早期汉译外来语不少,如葡萄、茉莉之类。由于近代文化是在中西冲突与融会间生成发展的,故作为关键词流行的近代术语,广为采撷西洋概念,不少具有借词身份。
②时至近代,汉字文化又与西方文化相交会,知识量迅猛增长,反映新知识的概念井喷般涌现,经由“方言超升,古语重生,外国语内附”等途径,借助汉字将新概念“词化”,生成批量新名,汉字旧名也得以更化新生。对于此一演变态势,语言学家王力述评道:“佛教词汇的输入,在历史上算是一件大事,但是,比起西洋词汇的输入,那就要差千百倍。……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最近五十年来汉语发展的速度超过以前的几千年。”
③由于日本明治维新学习欧美近代文化有成,作为汉字文化圈一员的日本与中国相互借助,利用汉字翻译大量欧美词汇(主要是学科术语),这些新名随日译西书传入清末民初的中国,故近代中国通用的关键词,不少是在中—西—日三边沟通中生成的。
④借词以新名形式进入借方语言,增加语言数量,丰富语言表现力,是语言作跨文化旅行的表现。汉字具有强劲的表意性。每一个汉字不仅是一个音符,同时还具有特定的义位,而且汉字往往一字多义,可供翻译时选用。意译词能发挥汉字特有的表意性,昭示其文化内蕴,有时音译,意译,如啤酒、卡片、霓虹灯、绷带等;连音译也往往择取音意兼顾的汉字组合成词,如逻辑、维他命、可口可乐等,以及近年出现的奔驰、黑客、迷你裙、托福之类,在表音的同时,又提供某种意义暗示。严复在音译Utopia时,取“乌托邦”三字,在对音之外,又可从这三个汉字中产生“乌有寄托之乡”的联想,以昭示“空想主义”意蕴。这些音意合璧译词,是充满睿智的汉字文化的绝妙创作。
⑤百年过去,“新语之输入”有增无已,而诸如科学、民主、自由、经济、文学、艺术、封建、资本、教育、新闻、物理、化学、心理、社会、革命、共和、政党、阶级、权利、生产力、世界观、社会主义、
1
知识分子等学术语的确立,都是在古今演绎、中外对接的语用过程中实现的。这些汉字新名,词形是汉字文化固有的,词意大都受中国和西方双重因素的影响,日本因素也参与其间。故追溯汉字新名的源流,考察作为现代人思维纽结的新概念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将展开中—西—日文化多边互动的复杂图景,彰显近代思想文化的网络状历程。
(节选自冯天瑜《协力共创现代语文——“日本新语入华”考析》,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借词”相关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词指的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B.借词都是通过音译来借的,如汉语中的“乌托邦”、英文中的Tao Te Ching(道德经)。 C.借词以新名形式进入借方语言,使借方语言增加了词语数量,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D.汉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邂逅外来语,汉语借词现象古已有之,现在是有增无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提出汉语中有不少借词的观点,接着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加以阐述。 B.文章②③两段论述了近代特别是近五十年汉语词汇发展速度以及关键词的生成。 C.文章第④段分析汉语借词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关系,论述汉语借词充满睿智。 D.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通过举典型事例使论证更加具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语中有不少的借词是在中西冲突与融会间生成发展的近代文化中应运而生的。 B.汉字是一个音符,又具有强劲的表意性,故在翻译外族文字时会有自己的特点。 C.汉语中一些学术语的确立,都是在古今演绎、中外对接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D.诸如“科学”等汉字新名的词形是汉字文化固有的,词意基本上都受日语因素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6月15日《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实施,对儿童零食营养健康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定。由于缺少儿童食品安全生产标准,许多面向儿童销售的零食高油、高盐、高糖、添加剂多。与国外的儿童零食标准相比,国内现行的各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此前并无关于“儿童零食”的概念和相关标准。许多食品生产厂家在生产儿童零食时,执行的多是成人标准。儿童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排解能力差,按照成人标准加入添加剂,可能给儿童健康带来风险。
儿童食品标注不规范、家长对国内儿童食品品牌信任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儿童零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立儿童零食标准体系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之前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有所缺失,让消费者产生了‘儿童吃零食不健康’的认知”。良品铺子CEO
2
杨银芬表示,儿童零食标准的落地,有望为儿童营养零食规划提供研发依据。
(摘编自《儿童零食有了专门标准》)
材料二:
很多功能饮料的广告强调产品可以补充各种微量元素,或是在运动后能够迅速恢复体力。越来越多青少年被其口感、包装、宣传而吸引,出现过量或不正确饮用功能性饮料。殊不知,这类饮品只适用于成年人大量运动后喝。
功能饮料一般是在水里加入了维生素、葡萄糖、矿物质、电解质、功能性脂肪酸,还有咖啡因、牛磺酸等成分的调味饮料。在没有补充需要的情况下使用功能饮料,特别是糖类、牛磺酸、咖啡因等成分,对老年人、儿童和患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甚至有危害。而氨基酸、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日常饮食完全可以满足需求,如果补充过多,反而会造成不良反应。对室内办公为主的白领和没有大量流汗的普通人而言,盲目乱补,反而适得其反。
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过量或空腹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会摄入过多咖啡因,使神经系统中毒。
家长和孩子都应该警惕,选购时一定要注意查看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别再为了追求时尚而过量长期饮用功能饮料了。
(摘编自《功能饮料真的有特效吗?青少年千万要小心》)
材料三: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慢病管理中心主任米杰表示,3~6岁是预防孩子肥胖关键“窗口期”,学龄前阶段的孩子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速度与2岁以前婴儿期相比,会有明显下降。这其实是正常的自然生长规律。从肥胖角度来说,学龄前的年龄段是生命周期易发生以后肥胖的第三个关键期(前两个分别是胎儿期和婴儿期)。从人类生物学角度来说,这个时期叫“脂肪重聚”阶段年龄,孩子出生时,脂肪比例比较高,然后逐渐下降,正常发育的孩子,身体的脂肪比例到六七岁开始回弹。“脂肪重聚”的年龄越早,以后越容易发生肥胖。
文献研究表明不吃早餐的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更大。多次摄入热量较高零食的儿童相比不吃零食的儿童患超重肥胖的概率更大。进餐时速度过快也会增加儿童肥胖患病风险。米杰认为,家长除了要注意预防儿童肥胖,要为孩子的健康打好基础。保证足量钙摄取的同时,多进行户外活动。学龄前的孩子推荐每天睡够10~13个小时。运动有利于孩子肌肉和骨骼发育,提高心肺功能,预防肥胖。
(摘编自《3~6岁是预防肥胖关键期你家娃超重了吗?》)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童成长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营养需求,不能简单以成人标准添加营养成分,更不能随意加入添加剂
等。
B.儿童日常饮食已经可以基本满足其正常的营养、膳食纤维等方面的需求,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功能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