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孵化后继续获得充分的营养。
2、多足型:这类幼虫的特点是除具有发达的胸足外,还具有腹足或其它腹部附肢。鳞翅目的蛾和蝶类的幼虫,如苹果卷叶蛾、梨大食心虫等幼虫和膜翅目的叶蜂幼虫和梨实蜂的幼虫等。
3、寡足型:这类幼虫具有发达的胸足,但没有腹足或其它腹部附肢,一般鞘翅目的幼虫属这一类,如金龟子、叩头虫的幼虫等。
3、 无足型:这类幼虫没有行动器官,有时甚至连头部也退化,如许多蝇类的幼虫和鞘翅目中的象鼻虫的幼虫、天牛的幼虫等。
七、预蛹期及蛹期:
全变态类的末龄幼虫在脱皮变蛹前,先要停止取食,寻找适当的化蛹场所,很多昆虫在这时吐丝作茧或营土室等。此后幼虫就不再活动,身体显著缩短,颜色变浅或甚至消失,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前蛹期,即预蛹期。所以前蛹期就是末龄幼虫在化蛹前的静止时期,在这个时期,幼虫的表皮已部分脱离,成虫的翅和附肢等翻出体外,体形也已改变,但仍被前蛹的表皮(即行将脱去的末龄幼虫表皮)所掩盖,须待脱皮后才变为蛹。
全变态类昆虫的蛹,按最通常的分类型,可以分为三类:
1、离蛹(又称裸蛹):这类蛹的特征是附肢和翅不贴附在身体上,可以活动,同时腹节间也能自由活动。在脉翅目及毛翅目昆虫中,甚至还可以爬行或游泳。鞘翅目、膜翅目以及鳞翅目的小翅蛾科等的蛹
都是离蛹。
2、被蛹:这类蛹的触角和附肢等胶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腹节多数或全部不能扭动。鳞翅目、鞘翅目的隐翅虫、双翅目的直裂亚目的蛹都是被蛹。鳞翅目昆虫的蛹是最常见的被蛹,它的体壁大多相当坚硬。除较低等的种类外,腹部第四、五、六节可以扭动。蚊类的备用能在水中游动,就是靠腹节的扭动。 3、围蛹:双翅目环裂亚目末后第二龄幼虫(即第三龄幼虫)脱下的皮硬化蛹壳,第四龄幼虫就在这蛹壳里,成为不吃不动的前蛹。前蛹再脱皮而成为离蛹,而脱下的皮又附加在三龄幼虫的皮下。由此可见,就蛹体来说还是离蛹,只是这蛹被第三、四龄幼虫所脱的皮共同构成的蛹壳所包围而已。若干介壳虫的蛹都是围蛹。
蛹的保护物:
蛹是个不活动的虫期,缺少防御和抵抗敌害的能力,而蛹体内部却进行着剧烈的组织解离和组织发生的生理活动,很容易受外界不良条件的影响。因此老熟幼虫在化蛹前常要寻找适当的弊护场所(如树皮下、砖石缝内、土壤内、卷叶内等),有的则要构造特殊的保护物。如很多脉翅目、鳞翅目的蛾类和膜翅目幼虫在化前吐丝作茧。
八、成虫期:
不全变态类的幼虫,称为同型幼虫,和成虫已十分形似,所以无论是外部构造内部器官都只需通过一系列比较渐进的改变就能变为成虫,只是在最后一次脱皮时的变化比其它各次脱皮时稍大一些而已。
而在全变态类,幼虫是异型幼虫,和成虫差异极大。从幼虫期到成虫期的改变看来十分突然,而且变化的发生主要集中在蛹期里。实际并不完全如此,在幼虫的生长过程中,成虫的外部和内部器官都已在幼虫体内逐渐发生,知识外表看不出来而已。而内部器官的改造则主要地集中在蛹期内发生。
成虫期是昆虫个体发育史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虫态),新个体由胚胎发育开始,经过一系列的体内外复杂变化,到成虫期,才算是性成熟而具有生殖能力的时期。成虫的一切生命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生殖而展开的。成虫还是唯一具有飞行机能的虫态,感觉器官得到充分发达的虫态,而所有这都是与生殖相关的。所以说它在本质上是繁殖的时期,它的繁殖特性是整个生活过程中生长发育的结果。 1、成虫的羽化:
昆虫从变态或蛹脱变为成虫的过程,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称为羽化。 不全变态类昆虫的若虫(或稚虫)经最后一次脱皮,即羽化为成虫。它们在脱皮前,通常要寻找适当的场所,用胸足攀附在物体上,停止取食和行动,不久就开始脱皮。成虫的头部先从胸部的裂口外伸,然后全体脱出。被羽化的成虫色浅而柔软,往往停留在附近或爬在脱下的皮上,静止一个时期以完成翅的伸展和体壁的硬化。
全变态类昆虫在接近羽化时,蛹的颜色(尤其是复眼、翅)越来越深。在羽化时,成虫以体壁和附肢的扭动增加体内血液对血壁的压力,迫使蛹皮沿胸部背中浅或附肢粘附部位等处裂开,然后成虫由裂口脱出。有些种类还靠虫体的重力帮助成虫脱出蛹皮。
化蛹在隐蔽场所或蛹体外有保护物的昆虫,其羽化还必须伴随脱离隐蔽场所或保护物的过程。化蛹在树干中(如透翅蛾)、卷叶中(如卷叶蛾)的鳞翅目昆虫,羽化前常借蛹体腹节扭动的帮助,爬到隧道口或卷叶外,以利于成虫羽化。在土里化蛹的昆虫,一般都由新羽化的成虫直接钻出土面;而一些无
钻掘能力的蛾类,则在化蛹前已由幼虫作好一条直达地表的通道。
作茧化蛹的昆虫,羽化时还要破茧。最普通的破茧方法是以成虫的上颚将茧咬破(如很多鞘翅目、膜翅目昆虫)。在鳞翅目昆虫中,还有种种其他的破茧方式:桃小食心虫的末龄幼虫在做“蛹化茧”时,在茧的一端留有一个准备成虫羽化造茧的羽化孔。
被羽化的成虫身体柔软,翅和部分附肢均为伸展。此时,昆虫以吞吸空气或水(水生昆虫),肌肉收缩等的作用,迅速增加并维持体内的压力,以帮助翅和附肢的伸展。 2、雌雄而型现象和多型现象:
(1)昆虫的雌雄两性,除直接产生性细胞的性腺(生殖器官)和实行交配、产卵等活动的外生殖器的构造截然不同外,雌雄的区别也常常表现在个体的大小、体型的差异、颜色的变化等方面。这种现象称为二型。
介壳虫、蓑蛾以及拈翅目等昆虫的雌成虫不但无翅,而且体型和雄虫也不相同。鞘翅目的锹形虫科雄虫的上颚比雌虫的发达的多,有的甚至与身体等长;犀金龟科的雄虫头部和前胸背板上常长出巨大的角状突起,身体也比雌的大的多,等等。
雌雄个体颜色的不同,也是二型现象的一种。这在蝶类中,如凤蝶科、蛱蝶科中最常见。如马兜铃凤蝶雄虫翅的底色为白色,而雌虫翅的底色为暗灰色。
(2)同种昆虫具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的现象称为多型现象。这种不同类型的分化并非表现在雌雄性的差异上,即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的分化。它不仅出现在成虫期,也可出现在幼虫期。
多型现象可以有不同的成因。在鳞翅目昆虫中往往有因季节变化而出现变型的,这种现象称为季节变型。如黄蛱蝶有“夏型”和“秋型”之分,夏型的色者深而鲜明,秋型色泽浅而淡。
分型(多型)现象在“社会性”昆虫中特别明显。如蜜蜂,除了能生殖的后蜂(即蜂王)雄蜂外,还有不能生殖的全是雌性的工蜂。白蚁和蚂蚁也是与此相类似的多型昆虫。在同一群白蚁中,可能具有包括雌雄在内的六种主要类型,即三种能生殖的雌性:大翅型、辅助生殖的短翅型和无翅型;两种不育型:工蚁和兵蚁;另外还有一种能生殖的雄蚁。 3、成虫的生活:
刚羽化的成虫,一般地说,性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通常雌性比雄性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成虫性成熟的早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幼虫期的营养。营养条件好,一般来说性成熟早,反之亦然。
蜉蝣、石蝇、若干蛾类、蝇类等的成虫完全不取食,口器也不发达,这些昆虫在羽化时卵已成熟,所以羽化后不久就能交配 产卵,在完成产卵在完成产卵使命后很快就死去,这类成虫的寿命很短,往往只有数天,甚至数小时。
大多数昆虫的成虫特别是直翅目、半翅目等不全变态类昆虫和全部吸血昆虫,在羽化后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由几天到几个月不等,才能进行生殖。为了达到性成熟,成虫必须继续取食。这种对细胞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常被称为“补充营养”。有的昆虫,如黄地老虎,成虫是否需要补充营养,完全决定于成虫期的营养状况。而另一部分昆虫(特别是吸血昆虫),它的生殖甚至决定于成虫期的营养,幼虫期的营养并无决定性作用。此处,凡有远距离迁飞习性的昆虫,如飞蝗、粘虫,它们的迁飞种群都必须在迁飞后才能达到性成熟。由此可见,很多昆虫在羽化后需要各种群的条件才能达到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