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产卵的方法也使昆虫在生活中占到一定优势,裸卵大都产在幼虫取食的植物上,使幼虫孵化后能立即得到食物,隐蔽式的产卵方法和保护性的盖避物,如卵块外面的囊或袋状的膜蜡质的粉,成虫的体毛等,都保护着卵不受恶劣气候的影响和外来的攻击和破坏。
三、孵化:
大多数昆虫在胚胎发育完成后,就要脱卵而出,这就叫孵化。欲成孵化的新个体,首先必须突破包围着的卵壳,很多昆虫具有特殊的破卵构造——刺、骨化板、能翻缩的囊等。这些构造常被称为破卵器,由破卵器顶破卵壳而出。
昆虫出卵需要内部的张力。很多昆虫以腹部肌肉伸缩,将血液挤向头部,把压力集中在头部的破卵器或颈部的囊状构造,即所谓颈泡这样的较小区域,使其能更有效地突破卵壳(如一些直翅目昆虫)。而有些昆虫(如虱目和一些半翅目)的卵,在前端有一个卵盖,卵盖周围的卵壳是比较薄弱易裂的,所以头部的压力即可顶开卵盖,然后以急剧的肌肉活动,扭动虫体渐渐脱离卵壳。
被孵化的幼虫,体壁中的外表皮尚未形成,所以身体柔软。它们以吞食空气或水(如水生昆虫)来伸展体壁,因此孵化不久的虫体就比卵要大得多。 四、生长和脱皮:
昆虫自卵中孵出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要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皮。脱下的那层旧皮称为蜕。这是昆虫生长的需要。
昆虫的生长和脱皮是相互伴随;同时又常常是交替地进行的。在每次脱皮后,当虫体体壁尚未硬化时,有一个急速生长的过程,随后生长又趋缓慢,至下次脱皮前,几乎停止生长。所以昆虫的生长速度是不均衡的,呈周期性生长。
昆虫在脱皮之前,常寻觅隐蔽场所,不食不动。脱皮之后,一般食量增加。脱皮的次数在各种昆虫中很不相同,多数有翅亚纲昆虫一生的脱皮次数大都在4—12次之间,如直翅目和鳞翅目幼虫通常为4—5次极端的也有,如双尾目的双尾虫和铗尾虫,只脱一次皮,而蜉蝣、石蝇等可脱二、三十次,甚至衣鱼可多达五、六十次。
绝大多数昆虫只在幼期进行脱皮,唯有在无翅亚纲中,如弹尾目昆虫,在性成熟后,生长已经停止,还继续脱皮。
一种昆虫的脱皮次数,一般地说,是相当固定的,但并非一成不变。环境因素的改变往往回改变脱皮次数,温度就是其中之一,通常温度升高可能加多脱皮次数,也有些昆虫在温度增高时脱皮次数反而减少的。营养条件是另一个因子,如皮蠹科的幼虫,在饥饿或食物太干燥时会大大增加脱皮次数。后者生活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时,脱皮次数可由4次增加到40次之多,发育期则由26天延长至900天。在这种情况下,脱皮后不但不能生长,反而虫体越变越小。一般地说,营养不足往往阻滞脱皮,如吸血蝽蟓吸血不足,就不能脱皮。
在正常情况下,昆虫幼期生长到一定程度就要脱一次皮,所以它的大小或生长的进程(即虫龄)可以用脱皮次数来作指标。刚从卵孵化出来到第一次脱皮之前的幼虫称为第一龄幼虫,经历的时间,称为龄期。当幼虫生长到最后一龄时(习惯称为“老熟幼虫”),再脱皮,就变成虫了(不全变态类)。这样的脱皮称为变态脱皮;而前后所讲的幼期伴随着生长的脱皮,则称为生长脱皮。
昆虫的脱皮是受激素控制的,不能简单地认为昆虫的脱皮就是因为生长受到了旧表皮的限制。实际
上尽管是具有柔软而富有弹性表皮的幼虫,也是一定要脱皮的。脱皮现象在昆虫的祖先,甲壳类就有了,所以它是在长期演化过程被保留下来的特征。 其它内容见课本。
五、变态及其类型: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体积有所增大,同时在外部形态和组织等方面也起变化。从卵孵出来的幼期昆虫,同性成熟的成虫相比,总有或多或多的差异,这在外形上就可以看出来。胚后发育过程中从幼期的状态改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称为变态。就严格的生物学含义来讲,只有当脱皮后显示出成虫构造时,才叫变态。但一般已经习惯于把幼期在体态上的改变也包括在变态之中了。
昆虫经过长期的演化,随着成、幼虫态的分化,翅的获得,以及幼期对生活环境的特殊适应,发生了不少的变态类型。主要有:增节变态、表变态(或称无变态)、原变态、不全变态和全变态五个基本类型。
1、增节变态:在昆虫纲中唯有无翅亚纲的原尾目是以增节变态形式发育的。其特点是幼期和成熟期之间除了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别外,腹部的体节数是逐渐增加的。
2、表变态:这是无翅亚纲中除原尾目外各目(弹尾目、缨尾目、双尾目)所具有的变态类型。其特点是从卵孵出的幼虫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成虫的特征,在胚后发育中仅在个体增大、性器官的成熟、触角及尾须节数的增多、鳞片及刚毛的增长等有所变化,一般说来这些变化都不很明显。表变态的另一特点是
到性成熟(成虫期)后还继续脱皮,这也是从它的节肢动物祖先遗留下来的原始特性。
3、原变态:这是有翅昆虫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只有蜉蝣目具有这样的变态类型。其特点是从幼期转变到真正的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期是一个很短促的虫期(有的还不到一个小时),在外形上与成虫一样,也能飞行。
4、不全变态:这是有翅亚纲外翅部中除蜉蝣目以外的所有昆虫所具有的变态类型,它只有三个成虫期,即卵期、幼虫期和成熟期。成虫期的特征随着幼期的生长发育而逐渐显现,翅在幼期的体外发育。不全变态和原变态的主要不同点为:成虫期不再脱皮,以及幼期属寡足只有3对胸足,无腹足)。不全变态类昆虫中,较典型的有:直翅目、螳螂目、半翅目、同翅目等。它们的幼期与成虫期在体形、触角、眼、口器、足和栖境、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很相象,所不同者,主要是翅未长成和生殖器官——无论是外生殖器官或内部生殖器官,都没有发育完全。所以转变为成虫后,除了翅和性器官的完全成长外,在形态与幼虫没有其它重要区别,这样的不全变态类又称为“渐变态类”它们的幼虫通常称为若虫。
蜻蜓目、 翅目也是不全变态类昆虫,只是由于它们的幼期营水生生活,所以在体型、呼吸器官、取食器官、行动器官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特化,以至成、幼期间具有明显的形态分化。这就是不全变态类中的半变态类,它的幼虫通称为“稚虫”。由于稚虫适合于水生生活的适应性构造在转变为成虫时全部消失,所以这些构造常被称为“暂时性构造”。
缨翅目、同翅目中的粉虱科和雄性介壳虫等的变态方式是不全变态中更特殊的一类。它们的幼期在转变为成虫前有一个不食又不大动的类似蛹的虫龄,因而将原有若虫龄数减少到三龄或更少。但毕竟幼期是在体外发生的,同后面要讲的全变态幼虫在体内发生有根本的差别。这些昆虫的变态无非比渐变态稍显复杂了一些,所以常称为“过渐变态”。
原变态类和不全变态类的昆虫,由于它们的翅都在幼期的体外发育,所以在分类上把它们都归在有
翅亚目的外翅部,即外生翅类。
5.全变态:以全变态方式发育的昆虫,包括有翅亚目中的比较高等的各目,由于它们在幼虫时翅隐在体壁下发育,不显露在体外,所以在分类上把这些目均归属于内翅部(内生翅类)。
全变态类昆虫具有四个不同虫期:卵、幼虫、蛹、成虫,全变态类的幼虫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与成虫很不相同,而且生活习性也常常不同,在形态方面,除了成虫的触角、口器、眼、翅、足、外生殖器等都以器官芽的形式隐藏在幼虫体壁下外,往往还具有成虫所没有的附肢或附属物,如腹足、器官鳃、呼吸管等暂时性器官。在生活习性方面,特别是食性差别常常是十分显著的,因而内部器官也相应地有很多不同。如鳞翅目幼虫的口器是咀嚼式的,绝大多数以植物的各部分为食料,并以食料植物作为栖息环境;而它们的成虫是以虹吸式口器吮吸花蜜等液体食物。
由于全变态类 的幼虫和成虫间有着很多明显的分化,所以幼虫转变到成虫时,必须经过一个将幼虫构造改变为成虫的过渡虫期,这就是蛹期。
六、幼虫的类型:
全变态的幼虫还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可以根据幼虫的类型来识别某些类别的害虫.幼虫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
1、原足型:这一类的代表是膜翅目锥尾目锥尾部尤其是其中的寄生性幼虫。其很像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胎,腹部分节或不分节,胸足和其它附肢只是几个突起,这是由于它们生活在寄生的卵或体内,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