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战略环评工作大纲
一、战略环评程序
战略环评过程都是以环境影响评价(EIA)的步骤和要素为基础,综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学,结合经验判断和数量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组成一个彼此紧密联系、层次分明的整体。本项目战略环评程序按以下10个步骤实施。
(1)成立评价执行小组,并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战略环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有系统的组织和管理,在正式进行环评前应成立一个协调和管理政策环评及其相关工作的工作专班,由该专班负责政策环评的相关事宜,并制定具体的评价工作方案。执行小组的成员应至少包括规划(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单位代表、环评审查单位代表、评估机构代表等人。
评价工作方案一定要全面,包括评价的目标、时间表、预算、人员配备方案、公众参与计划,以及可能的合作机构和部门等。
(2)明确政策的建议指标及其与相关政策的关系
明确了解评价目标是进行政策环评的基础,此后才能了解该政策建议将可能与环境发生的联系,从而进一步判定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进行评估。此外,为了更好的确定政策建议可能的环境影响,还需了解该政策与现行相关政策的关系,以便确定所要评价的政策建议的背景环境状况和对该政策建议环境影响的各种可能的限制。
(3)选择和形成政策建议的替代方案
所谓政策建议的“替代方案”,是指能够体现政策建议目标的各种可能的实施方案。政策环评的实质就是对各种政策替代方案的评价和比较,并以此来判定最佳方案。因此,政策替代方案的选择和形成是政策环评的关键。
(4)判别主要的环境影响和确定研究的空间范围
战略环评中主要的环境影响的判别和空间研究范围的确定,都要根据评价的层次、类型以及具体的执行部门和实施范围来确定。对政策的主要环境影响判别可以考虑借鉴项目环评中的影响清单和矩阵形式,在矩阵形式中,应该包括与政策相关的项目活动列表。确定政策环评的空间范围没有固定的规则,一般来说,
24
大型的,重点的国家级政策的空间研究范围通常是法定的,部门政策的空间研究范围可以通过可能受到影响的部门之间的磋商来决定。
(5)环境背景调查和建立数据库
政策环境背景情况的认识是预测政策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的一个必要参考点,同时调查环境背景还可以为评价提供基础数据。通常,由于新政策是政策延续的结果,因此其现行政策的环境监测数据可以为评价拟议政策的环境影响提供基础信息。
(6)预测和分析环境影响
政策环评所需要评价的影响主要是宏观环境影响和中观环境影响,因此,预测方法需能够提供大范围、长时间尺度信息的技术,如卫星遥感、航空照相、制图技术、计算机模拟、模糊逻辑推理、灰色系统预测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已有的国家或区域发展计划,如人口、能源利用、交通需求等的预测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政策环评需要能够完成多因子和长期预测的方法。
(7)影响的综合评价
完成了各相关环境要素的影响预测和评价后,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政策选择的环境影响,还需要对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是首先系统分析各相关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作用的可能方式和强度,从而通过变权计算得到对总体环境影响的动态评价,以体现政策环评较之项目环评的不确定性和长期性。
(8)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和替代方案排序
政策环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和辅佐决策,不仅要从环境角度分析政策替代方案的优劣,还要综合政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全面评价各种政策选择。政策环境影响通常用物理测量单位或无单位的指数表示结果,而政策的社会和经济影响通常用货币形式表示。这就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货币化转换,分析和转换的主要方法包括环境经济学方法,如价值偏好调查法、旅行费用法、影子工程法、生产函数法等。
环境影响货币化后,可以使用费用—效益分析或打分加权综合方法来综合评价不同政策替代方案的成本和效益,从而根据效率的大小对政策的替代方案进行排序。
(9)提出建议和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
25
建议内容应包括确定最佳方案,对下一层次环境影响评价设置框架以及环境保护对策。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仍有可能引起重大环境影响或风险,则应采用相应的政策手段或措施,加以避免和预防。
(10)监测反馈与跟踪评价
为了评价最终确定的政策选择的实施效果及实施过程中判断其是否应对政策 政策制定及环评程序图政策制定程序政策环评程序进行调整,需要对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回决策过程,以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特殊评价,从而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总结经验以提高今后类似政策环评的质量。 政策调研、确定政策目标政策筛选,判断是否有重大环境影响是拟定政策草案及可选方政策分析;确定环评目标,政策环评的主要技术程序流程如下图。 案识别政策的可选方案否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简要评估意见
二、政策环评内容
根据政策环评工作的特点,结合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各技术导则要求,政策环评的具体格式及内容应包括:前言、总论、政策分析、评价区域环境现状描
26
政策审批者否政策草案是否批准通过决策草案的送审(修订稿)专家与公众咨询,形成评价报告书送审版政策制定者征询相关部门意见、与其它相关政策协调识别主要环境问题,建立指标体系,现状评价公为政策草案及可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多方案分析众参与形成政策的修改稿减缓措施分析评价机构专家与公众咨询形成环评报告书(初稿)评审委员会是否通过是环评报告书的审核,形成最终报告书否是环保部门组织独立审议小组审查政策颁布后续跟踪或后评价述、环境影响识别与指标体系构建、政策环境影响预测、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替代方案分析、综合评价、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结论和附录等12个章节。
(1)前言
简要说明政策的特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
(2)总论
总论也可以看成是评价政策的筛选和评价方案的制定,它包括编制报告书的目的、依据、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工作程序。
评价目的:通过评价,识别制约政策实施的主要资源环境因素,分析、预测与评价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整体影响、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评价政策的环境合理性,形成政策的优化调整建议,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建议和跟踪评价计划,协调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政策制定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评价依据:与政策有关的法规政策、技术导则等文件。 评价范围:按照政策实施可能影响的空间尺度确定评价范围。
评价标准:与政策有关的环境保护标准,包括现行环境政策、法规和质量标准,环境承载力标准和可持续性原则标准。
评价方法:与政策层次相适应的影响预测和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开展工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环评中常用的方法和方式,也可以选用其他经实践验证过的、成熟的技术。
评价工作程序:介绍政策环评工作一般工作程序,作为报告编制工作的主线。
(3)政策分析
基本内容包括政策概述、政策的协调性和不确定性分析等,对政策内容、过程进行分析,分析拟议的政策与相关的其他发展政策、规划、计划的关系。
通过政策分析,从环境影响评价角度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和初步评估,从多个政策方案中初步筛选备选的政策方案,作为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与评价的对象。
(4)评价区域环境现状描述
评价区域包括政策执行区域和执行区域以外受影响区域,从时间上包括政策
27
执行前、执行中和执行后3个时期的环境状况。
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背景(评价区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与地质、气候、气象与水文、环境质量、自然资源等)分析、社会环境背景(人口、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经济贸易、教育科技文化、政治制度)分析和生活环境背景(公共设施、福利条件、美学价值、文化遗产、安全感、满足感等)分析。
包括调查、分析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的环境问题以及制约拟议政策的主要因素。
(5)环境影响识别和指标体系构建
识别政策实施可能影响的资源和环境要素,全面识别政策实施的资源消耗(或占用)及环境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建立政策方案与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判断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确定评价重点。并根据环境目标,结合现状调查与评价的结果,以及确定的评价重点,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
环境影响识别应重点分析政策实施对资源、环境要素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各种可能发生的区域性、综合性、累积性的环境影响或环境风险。其中应考虑的资源要素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应考虑的环境要素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
评价指标是用以评价政策环境可行性的、量化了环境目标,一般可将环境目标分解成环境质量、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环境、环境经济等评价主题,筛选出表征评价主题的具体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值的确定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中的限制要求;对于不易量化的指标应经过专家论证,给出半定量的指标值或定性说明。
(6)政策环境影响预测
包括政策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活动、政策环境效应的预测。
系统分析政策实施对资源、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量化预测政策方案对确定的评价重点内容(受政策影响大、范围广的资源、环境要素)和对各项具体评价指标的影响,给出政策实施对评价区域的整体影响及其影响叠加后的综合环境效应。综合分析政策实施前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影响预测结果,评价政策实施给区域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环境影响预测通常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预测与评价,如生物多样性、健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