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孩子:挑战》解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孩子:挑战》

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籍是《孩子:挑战》,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3万字,我在这为你解读书中的精髓:每一位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要赢得的不是挑战,而是爱和尊重,要用平等合作的态度和他一起解决成长的困惑。

孩子,孩子,为何你这么坏 欺负,欺骗,为何你做出来 学会做好小孩,相亲相爱 关怀就在心中,充满色彩 乖乖,你快回来 我怀抱一直为你打开 乖乖,要真心悔改 你永远是我最爱的小孩 乖乖,你快回来 要努力学习为了未来 回头,做孝顺的小孩 本来人性都是善良像小孩

这首电影《西游降魔篇》里的插曲“乖乖”真是唱出了所有父母的心声啊。当孩子听话的时候,就是个天使,但是当孩子无理取闹地大吵大闹起来,简直就是活脱脱的恶魔。所以,孩子,你到底是一个乖乖,还是来挑战父母的恶魔?《孩子:挑战》这本书将会为你揭晓答案。

本书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奥地利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提到德雷克斯就必须说说他的老师和他老师的老师,这三个都是奥地利名人,名气一个比一个大,德雷克斯的老师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而他老师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这本书一直都是美国家庭必备的心理学读物,是一套所有父母都应该认真学习的好书。

好的,我们现在来讲讲书中的内容吧。 本书主要讲了两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避免父母与孩子“权利之争”的四个方法 第二个重点:孩子的四种错误行为的应对方法

我们先来讲讲避免父母与孩子“权利之争”的四个方法。那什么是权利之争呢?德雷克斯把父母和孩子的所有冲突都称作权力之争,我们一听这词,就知道,要争夺权利就一定有不平等存在,接下来我们就站在父母的角度,看看怎么解决家庭教育中的权力之争问题。

我们先说第一个,父母要学会把人和事分开,学会鼓励孩子。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闯祸了,不听话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权利之争就开始了。但父母不知道,孩子可能是因为还小,能力不足,并不是存心想捣乱,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其实是鼓励孩子,但选择好的鼓励时机是关键,孩子最需要鼓励的时机不是获得成就的时候,而是在一件事情上鼓足勇气,努力尝试之后却失败了的时候,如果错过了鼓励孩子的最好时机,那么鼓励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举个例子,三岁的孩子是可以自己穿衣服的,只不过他们的动作很慢,但如果妈妈着急出门,她就会替孩子把衣服穿好,那么小的孩子能够有一次自己努力做一

件事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看着妈妈这么快就帮我把衣服穿好了,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没用,时间一长,他就会放弃自己穿衣服,以后妈妈再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孩子就会抗拒,父母就会陷入矛盾冲突状态,就是所谓的权力之争。同样一个场景,想避免权力之争,妈妈要用鼓励,而不是催促或者代劳的方式解决问题。正确的鼓励应该是既不羞辱或者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气馁,又明确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但当孩子有了错误的时候,

就要用第二个方法:在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家长要用坚定的态度执行约定和规则,而不是用强硬的态度迫使孩子遵守规则。

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就要学会尊重规则,他必须明白,秩序和规则是自由的一部分,如果你不守秩序,别人的自由就会受到影响。但是,家长不能用强硬的方式给孩子立规矩,而是要用坚定的态度。坚定和强硬是有区别的,强硬是我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我们命令他们怎么做,坚定就是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把这个事执行到底。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妈妈带孩子们出去逛街,孩子们看见肯德基想进去吃汉堡,可是妈妈知道汉堡对孩子不好,就对孩子说:“不准吃”可是孩子们就赖着不肯走了,妈妈就大声说了他们,看到妈妈生气了,就无可奈何跟妈妈走了一会,可没过多久,小点的孩子大哭大闹起来。孩子们不听话,其实是在向妈妈宣誓:你拿我没办法。这场权力之争,妈妈完败。那妈妈该怎么做呢?在警告孩子两次都没有用时,最后一次冷静地说:“你们再这样,就不逛街了,马上回家。”如果孩子还是想吃肯德基,妈妈就要坚定地原路返回。孩子们肯定傻眼了,下次出门就会乖乖听你的话。这就是在教育孩子要尊重规则。除此之外,孩子还要会尊重他人。尊重是相互的,要让孩子知道,如果希望自己的权利被尊重,你就必须对别人的权利也同样尊重。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方法: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

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情绪往往会通过哭或者闹的方式释放出来,比如上个例子提到的小点的孩子,孩子稍微对妈妈做的事情不满意,就会很生气,开始哭。妈妈可能换位思考,觉得孩子可能受到了伤害,心里挺过意不去的,孩子呢,他当时只想表达他对妈妈的不满,除了这个,没有其他的情绪,当然不觉得做错了事。这个情况就是因为妈妈认为所有的权利都在孩子这边,在权力之争的过程中,妈妈拱手相让,而事实上在平等的关系中,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妈妈有责任教会孩子这一点,关键是教的方式,比如说当孩子大哭时,也许妈妈可以说:”我知道了,你想玩哭哭笑笑的游戏,然后用同样大的哭声对着孩子哭,孩子可能会更加生气,越哭越大声,妈妈也提高哭声,继续这个游戏,直到孩子自己停下来。

根据作者的经验,很少有孩子愿意继续玩这个游戏,可能他们大哭,是不假思索的冲动行为,而当第二次妈妈说出这是哭哭笑笑的游戏时,他们很快就停止了。因为他们哭累了,这样,我们就教会了孩子尊重别人的权利,你不喜欢别人对着你哭,就不要一有情绪就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孩子也要尊重大人。只有在人与人相互尊重,并且大家都遵守规则的时候,才能营造和谐的气氛,实现共赢。

这也是我们要说的第四个方法:赢得合作,也就是说,父母与孩子要以合作,而不是大人下达指令孩子被动执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技能或者克服困难。

举个例子,妈妈给四个孩子分配家务活,老大负责清理卫生间,老二负责洗碗,老三负责打扫客厅,老四负责倒垃圾,每天为了让他们做好份内的事,妈妈先是提醒,然后是呵斥,最后是大吼大叫和惩罚,他总是对孩子说,你们最好合作,不然有你们好看的。很明显,妈妈的意思是把我吩咐的事做好,不听话就惩罚你。

而孩子就想挑战一下妈妈,看看会逼我到什么时候。这就是权力之争,而不是合作。

赢得孩子合作的正确方法,是让全家人共同承担生活的责任,妈妈可以和所有家庭成员开会讨论,列出家务活清单,然后妈妈先选择她要做的工作,再让大家自由选择剩下的工作,这样就表现出了大人对孩子的尊重,如果有人没有完成自己份内的事,妈妈什么也不用说,也不用帮他做,一个礼拜后,妈妈再召集大家开会,说老三上周没有打扫客厅,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个我们就将责任交给了全体人,妈妈不再是权威,而是一个引领者,每个人的建议都会得到尊重,最终达成大家接受的解决办法。来自全家的压力才是有效的压力,团队会激发每个成员对整体利益而努力,每个成员都会关注家庭的整体需求,合作的意思就是每个成员各自努力,共同完成对团队最好的事情。

以上就是避免父母与孩子“权利之争”的四个方法,第一,父母要学会把人和事分开,学会鼓励孩子。第二,在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家长要用坚定的态度执行约定和规则,而不是用强硬的态度迫使孩子遵守规则。第三,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第四,赢得合作。

接下来我们从孩子的心理需求角度,揭开他们错误言行的原因。孩子为什么会有犯错呢?

作者认为,孩子的天生需求是竭尽全力地寻找归属感。所谓的归属感,就是被别人或群体认可接纳的感觉,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多困惑、失败和危险,他就需要不断地补充勇气来克服重重困难,而归属感就是勇气和自信的源泉,有归属感的孩子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会坦然面对,淡然处之;

《孩子:挑战》解读 

《孩子:挑战》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籍是《孩子:挑战》,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3万字,我在这为你解读书中的精髓:每一位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要赢得的不是挑战,而是爱和尊重,要用平等合作的态度和他一起解决成长的困惑。孩子,孩子,为何你这么坏欺负,欺骗,为何你做出来学会做好小孩,相亲相爱关怀就在心中,充满色彩乖乖,你快回来我怀抱一直为你打开乖乖,要真心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y48m3cfeb9pugm7qnnb9acj39qpyw00em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