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改革之体验
内容提要:合作式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 班级的同学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 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在合作式学习中,小组的建设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而小 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又是其中的关键。本文将结合本人在我校开展的课堂改革过程中于小组合作 学习的评价机制建设上的一些体会,在评价的全面性、评价的多样性、评价的激励性、评价机制管 理的合理性、评价机制与班级文化的相融性等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建设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 制。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全面性、多样性、激励性、合理性、相融性
正文:
学习小组的创建,合作式学习的开展,是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极好途径,将学生 放置于一个“微型社会”中进行体验式的学习,这里有竞争有合作;有关爱有友谊;有 成功的体验,也有失败的痛苦……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运行模式中,我认为最关键的就 是建设和把握好评价机制,它能很好的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将学生从单纯的知识竞技 引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拾自信,敢于竞争,学会合作,严格自律。 尤其是作为德育效应非常高的思想品德课来说,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才能真正体 现思想品德课的高效性。我个人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拓宽评价的全面性
评价参与者的面要广。在评价的过程中,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干部、学科代表、 小组长都具有广泛的参与度。他们既是班级评价制度的策划者、设计者。同时又是班级 评价制度的执行者,他们是建设、完善、发展、提高班级评价效果的主体。班级评价的 指标应该具有全面性,即班级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标准要多维。评价要着眼于长远,注 重全面,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使其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合理发展。
评价涉及的面要广。思想品德这一学科的知识性远没有情感性那么强,我们最主要 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参与到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品德修 养。在学习方面,根据我们学校的课改模式,我们思想品德教研组结合本校“先练后教, 层级递进”的教学模式,针对“课前”、“课中” “课后”的三大环节,从课前预习、课 堂表现、课后反思三大方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全面的评价。
除此之外,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在教室和宿舍值日方面的责任意识、在群体 生活中的为人处事等方面都必须作为其中重要的元素放进评价机制里。
比如在我们讲到
初一年级上册“融入集体”这章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在校运会来临时报名的 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校运会上拼搏、毅力、合作、参与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集体荣
誉感的重要根据,我们甚至还可以摄取学生在校运会中个人卫生方面的表现来评价学生 的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
二、 发挥评价的多样性
既然评价的面被拓宽,评价的方式就不能单一,总的来说至少必须发挥三种特性的 评价作用:
一是捆绑式评价:个人与小组的捆绑、课堂与常规的捆绑、平时与测验的捆绑、表 现与荣誉的捆绑。通过这种捆绑,产生直观和强烈的对比,让评价更具有激励性。
二是即时式评价:每节课教师对每个同学、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从学案预习、 黑板板书、展示质量、检测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引导课代表 每天都要结合学校教官在宿舍方面管理评分、学校管理人员对班级卫生等方面的管理评 分、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表现的反馈等方面进行总结,
励。说白了就是“趁热打铁”,抓住时机发挥评价机制的鼓励作用
三是综合性评价:主要是注意自评与互评的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在参与课 堂活动后,对于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这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但可能缺乏客观性。学 生的互评则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这可能比较客观,但是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让其 中表现后进的学生受到打击。如果把这两种评价形式结合起来,就产生了更大的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参与,对自己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和对同学学习活动的评价,既是 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总结,也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 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该表扬的表扬,
该批评的批评。每周都要及时公示评价结果,每一阶段都要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表扬、 奖
三、 提高评价的激励性
评价要有标准,但不能僵化地以一把尺子去衡量每名学生。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科 素养和展示习惯都不会相同 ,因此评价也不能相同。比如,某名学生一直不善朗读, 但某一节课上主动进行朗读展示,较平时有进步。我们就该予以积极的评价,而不能以 班级朗读的最高水准来进行消极的评价。否则,这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受到打 击,那样,我们的小组评价就适得其反了。
对于“尖子生”的评价应该根据学生平时成绩的排名情况、学生的个性心理,做出 具体的评价。比如,我对班里常处于第一、二名的学生学习是这样评价的:对处于第二 名学生的测试,我会有意识地在主观题方面稍稍“偏心”
,尺度稍软,而对常处于第一
名学生的测试更严格些,使他(她)们的分数以是靠近或持平。这样,第二名的学生看 到自己的“进步”后,容易萌发超过第一名的念头。而平时第一名的学生看到有人赶上 来了,会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势必下定捍卫“交椅”的决心。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其 他学生。这种因人施评的做法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格局,使学生都得到发展。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激励性评价可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激 励学生学习热情,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的有效评价方式。这更加符合我们思
想品德课这门学科的特点。
四、增强评价机制管理的合理性
主要是要求在评价机制定后,要有合理的分工安排、统计办法、公示原则等等,不 然不但会削弱评价的权威性,也会导致评价机制的执行半途而废。
因此,在制定和完善评价机制的同时,思想品德课的老师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对 评价机制进行合理的管理。比如,进行合理的分组、选择负责任的组长、不定期召开组 长进行总结反思、引导组长及时反馈、提供给予组长有关于统计数据、公示结果方面的 技术支持等等,必要的时候一定要紧密联合班主任,让评价机制的效用更具有权威性。
首先,思想品德课老师是评价机制的最高管理者,必须把本学科课堂上各种评价数 据档案化,专门收集和整理各个层面的评价数据。其次,课代表和学习小组组长是评价 机制的中层执行者,科任老师必须为课代表和学习小组做好具体的分工安排,同时印发 各类评价表和情况登记表给学生进行数据收集与公示。(本文段之后附两份表格供参考) 最后,班主任是评价机制权威性的巩固者,在各个科目上的表现如果班主任都能及时跟 进和总结,进行适度的奖惩,学生对该科目的重视程度、与任课教师的配合程度才会更 高。有了这些合理的管理,评价机制起到的作用才会更大。
表格样本: 组内评价评分标准 评价准则 1分 2分 3分 4分 只有在催促时才完 工作态度 成任务 偶尔需要催促 不需催促就完成 任务 始终积极的为小组目标 工作 能否顾及他人 感受 不能顾及小组其他 成员感受 在提醒时才能顾及其他 能始终顾及其他 成员的感受 成员的感受 能顾及其他成员感受,并 了解其他成员的需求 能被小组所有成员接受 只有在催促时才为 个人位置 小组做贡献 偶尔需要催促 并能开展互动 明确自己的角色 并能明确自己角色的责 任 很少贡献自己的知 对小组的贡献 识能力和技能 仅在少部分时间做出贡 能在大部分时间 献 做出贝献 积极持续的贝献自己的 知识能力和技能 只有在催促时才参 评价能力 与对小组成员的评 价
能积极参与评价小组成 基本能参与对小组成员 能积极参与评价 的评价 小组成员 员并能鼓励他们利用自 己的才能为小组做贝献
思想品德主题探究活动评价表 班级: 评价项目 情感态度 主题 探究 活动 小组成员姓名: 小组长: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收集资料情况 探究成果情况 呈现形式情况 与冋学交流合作情况 父母评价: 社区评价: 综合等第: 五、发掘评价机制与班级文化的相融性
在不少老师的眼里,评价往往停留在口头,只发挥了及时性评价的作用。然而要让 评价机制全面发挥作用,那么多数据、那么多层面评价的结果要展示,这就涉及的一个 公示的问题。也许很多人会选择随便在教师墙壁的一角贴一张小纸条的方式,这样不但 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削弱了评价的权威性、激励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每个班级都有自己办黑板报、办班刊的条件,如果把 黑板报和班刊与评价机制相融合,让班级文化不但充满知识性、趣味性,从此还充满了 竞争性、激励性,这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吗?
我自己的作法是在黑板报或者班刊中开辟一些专栏。比如, “竞争合作”专栏可
以展示各学习小组之间互相 PK 的结果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组风采”专栏可以展 示小组互帮互助的情景照片让学生体验浓浓的同学情; “团队建设”专栏可以展示各小 组组长
的每周总结陈词,让各个小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学习之星”专栏可以公示学 生在每天在各个科目上的表现所取得的积分或者红花、星星等,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班级文化的建设已经越来越被我们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所重视, 在你哀叹班级文化 建设繁琐、无味之余,其实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思考,发掘评价机制与班级文化之间的相 融性,让班级文化建设更加的轻松自然的同时又让评价机制的运作更加的完善和有效。
“评价是武器,评价是导向,评价是引领。 ”完善而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提高思想品 德有效教学重要一环,建设好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 1】毕根霞 《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评价方式》 当代创新教育 2011年第 12 期 【 2】李晓东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思想品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