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B班风、纪律、学生 C教师、教学设备、学生 D.教师、学生、纪律 2.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C )。 A.课堂凝聚力 B课堂控制 C.课堂管理 D.课堂气氛
3.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C )的功能。 A.培养动机 B激发需要 C.促进和维持 D.培养纪律 4.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 A )。
A.有直接影响 B有间接影响 C没有影响 D.有一定影响
5.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领导属于( D )。 A.放任型 B专制式 C监督式 D.参与式
6.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的领导属于( c )。 A.民主型 B专制式 C.监督式 D.参与式 7.(B )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A 教师领导风格 B班级 C.学校 D.年级 8.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情境因素是( B )。
A.班级规模 B班级性质 C班级类型 D.班级特征
9.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是( D )。 A.阶层 B阶级 C.集团 D.群体
10.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的群体是( A )。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集体
11.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有个人的意义的群体是( B )。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集体 12.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D )。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集体
13.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D )。 A.联合群体 B松散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4.班级里的小集团属于(D )。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5.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是( A )。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压力 C.群体规范 D.群体舆论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ABCE )
A.教师的领导风格 B.班级规模 C.班级的性质 D.学校韵规章 E.对教师的期望 2.群体规范是约定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AD )。
A.成文的正式规范 B.口头约定的规范 C.约定俗成的规范 D.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E.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3.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有(ABE )。
A.教师的领导方式 B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C班级的规模 D. 班级的性质 E.教师的情绪状态 4.教师的领导方式可分为( ACE )
A.集权型 B.开放型 C民主型 D.封闭型 E.放任型 5.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ABCE )。 A.接受 B 反馈 C输入 D.认同 E.输出 6.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有(BD )。
A.对立与统一 B 吸引与排斥。 C 积极与消极 D.合作与竞争 E.主体与客体 7.人际吸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ACE )。
A.认知协调 B认知失衡 C情感和谐 D.行为对抗 E.行为一致 8.人际排斥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BCD )。
A.认知协调 B认知失衡 C.情感冲突、 行为对抗 E.情感和谐 9.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有(ABCDE)。
A.距离的远近 B交往的频率 C.态度的相似性 D个性的互补性 E.外形特征 10.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ABCE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过程促成的纪律 E.自我促成的纪律 1.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是( A )。
A.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计划 D.教学策略 2.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选择( B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合作学习 D.掌握学习 3.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经验,则宜选择(A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合作学习 D.掌握学习 4.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 A )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41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5.( B )是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6.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理解的是(B )。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7.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 C )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8.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D )代表了比应用更高的智能水平。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9.(D )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A.应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10.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 D )。 A.二个等级 B.三个等级 C.四个等级 D.五个等级 11.在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A )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12.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或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的情感教学目标是(C )。
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13.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的情感教学目标是(D )。
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14.观看乒乓球抽球录像后,能以一定的精确度来演示这一动作的动作技能目标是(A )。
A.模仿 B.准确 C连贯 D.习惯化
15.在乒乓球练习中,拍球动作的成功率至少达到75%,运作技能达到( B )目标。
A 模仿 B 准确 C连贯 D.习惯化 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有( ABCDE )。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E.综合与评价 2.教学中可以借助下列形式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 ACE )。
A.转换 B 记忆 C 解释 D.分析 E.推断 3.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可分为( ABCDE )。
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E.价值体系个性化 4.动作技能的教学目标包括(ABCDE )。
A.知觉 B.模仿 C.操作 D准确 E.连贯与习惯化 5.行为目标的陈述应具备的要素有( ACD )。
A.具体目标 B.概括目标 C.产生条件 D.行为标准 E.行为结果 6.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 ACE )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A.激发求知欲 B 提示教学目标 C.变化教学情境 D.评定学习结果 E.配合学生经验 7.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E )。
A.教学事项 B 教学方法 C.教学媒体 D.教学材料 E.教学情景 8.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ACD )。
A.发现教学 B 程序教学 C.情景教学 D.合作学习E.掌握学习 9.一般来说,发现教学要经过以下(ABDE )阶段。
A.创设问题情境 B 提出解答的假设 C.分析学习过程 D.检验假设 E.获得结果引出结论
10.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特征有( ABCDE )。
A.分工合作 B密切配合 C.各自尽力 D.社会互动 E.团体历程 1.由于反映深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 C )。A.记忆知识 B.直观知识 C理性知识 D.应用知识
2.由于反映活动形式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 )与程序性知识。 A.陈述性知识 B实用性知识 C.抽象知识 D.直观的知识 3.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B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4.个人能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属于(C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5.以词汇学习、实物、图片、图表图形等为内容的学习属于( C )。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构学习 6.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学习属于( A )。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42
7.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 C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上位学习
8.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这种学习属于( C )。
A.概念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9.学生已有了 “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于( B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学习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属于( A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学习
11.学习质量与重量、热与体积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 D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2.作为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 C )。A.抽象 R概括 C.直观 D.比较 13.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属于( B )。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感知直观 14.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 A )。 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形象直观 D.感性直观
15.对有关史地知识的领会,不能缺少( C )。 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形象直观
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BD )。
A.陈述性知识 B.感性知识 C 程序性知识 D理性知识 E.描述性知识 2.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 BE )。
A.感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理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E.概念知识 3.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ACE )
A.符号学习 B 上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 下位学习 E.命题学习 4.下列学习中属于符号学习的有(ABCD )。
A.汉字学习 B英语单词学习C.图像图表学习 D.历史事件学习 E.一般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学习
5.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ACE )。
A.上位学习 B概念学习 C.下位学习 D.命题学习 E.并列结合学习 6.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ACE )。A.知识的获得 B知识应用 C知识巩固 D.知识编码 E.知识提取
7.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ACE )。
A.实物直观 B感知直观 C.模像直观 D.本质直观 E.言语直观 8.下列属于实物直观的是(BCD)
A.网络模拟动画 B观察实物 C.演示实验 D.到实地参观访问 E.文艺作品赏析 9.下列属于模像直观的是(AC )。
A.观看教学电影 B演示实验C.观察地图地球仪 D.观察实物 E.文艺作品阅读 10.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可运用的感知规律有( ABCD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E.同一律
1.有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行为的有关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 C )。 A.教学计划 B 教学设计 C教学评价 D.教学过程
2.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是(B)。
A.评价 B 测量 C测验 D.评估
3.用来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的是(C )。 A.评价 B测量 C.测验 D.评估 4.为了减少误差,(C )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A.评价 B.测量 C.测验 D.评估
5.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 A )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 A.教学评价 B测量 C测验 D.教学设计
6.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进行的评价是(A )。 A.形成性评价 B 总结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7.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的评价是( B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8.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是(C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9.基于某种特定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是( D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10.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的评价是( C )。
43
A.正式评价 B 非正式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11.有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是(B )。 A.配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2.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的:评价是(C )。 A.配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3.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大多数资料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评价是 (D )。 A.形成性评价 B 总结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4.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B )的测验。 A.能力水平 B.成就水平C.智力水平 D.知识水平
15.标准化成就测验与(C )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D.教学计划 1.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过程,包括(ABCDE );
A.确定评估目标 B搜集有关的资料 C.描述并分析资料 D形成价值判断 E.作出决定 2.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有(ACE )。 A.客观性 B.主观性 C.计划性 D.随意性 E.可比性
3.各种测验中的客观题包括(ABCE )。 A.选择题 B.填空题 C是非题 D.论文题 E.匹配题 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有(ACD )。 A.案卷分析 B.标准化成就测验 C.观察 D.情感评价 E.自编测验 5.观察的方式有(ADE )。A.行为检查单 B过程分析 C 结果解释 D 轶事记录 E.等级评价量表 6.有效自编测验的特点有 (BCD )。 A.知名度 B 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E.难度 7.下列属于正式评价的是.(CD )。A.观察 B 谈话 C.测验 D.问卷 E.案卷分析 8.下列属于非正式测验的是(AB )。 A.观察 B 谈话 C测验 D.问卷 E.案卷分析 9.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 AE )。
A.标准化成就测验B.课堂提问 C.平时作业 D.行为检查单E.教师自编测验
10.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 ACE )作出决策。 A.课程 B.教学计划 C教学方法 D.内容处理 E.学生培养方案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漫无目的的幻想也可以看作是问题解决。 ( × )
2.自动化的操作如穿衣,也可称得上是问题解决。 ( × ) 3.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是问题解决。 (× )
4.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 (×)
5.个体好奇心、求知欲越强,知识经验越丰富,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则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 ( √ )
6.思维越灵活,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出越多的合理假设。 ( √ )
7.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而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容易。 (× )
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是因为这些问题包含了某些多余的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思维。 8.拥有某一领域丰富的知识经验就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 9.功能因素对问题的解决只起阻碍作用。 (× )
10.创造性是少数人的天赋,一般人不可能有。 ( × ) 1.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 (√ )
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是很严格的。 ( × )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直接对应的。 ( × )
4.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 √ ) 5.阿特金森的研究表明,力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 × ) 6.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应多用。 ( × )
7.如果学习者把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败的期望。 ( × )
8.学习者如果把学习成败归因于自身内在因素,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影响。 ( × ) 9.学习动机是单一的结构。 ( × )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 × )
2.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 ) 3.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 ( × )
4.教学媒体只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所以它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 ) 5.教育心理学只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 ( × )
6.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 √ ) 7.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 √ ) 8.实验法是在教育和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某些条件、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测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方法。 ( × )
9.由于自然实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它所得结果比较接近于实际。( √ )
44
1.学习活动的过程是个体经验的获得过程。 ( √ ) 2.学习是导致有机体行为变化的惟一因素。 ( × ) 3.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 √ )
4.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学习“功=力×距离”是解决问题学习。 ( × )
5.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之为言语信息。 ( × ) 6.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认知结构为基础的。 ( × ) 7.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 ) 8.苛勒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是操作性学习。 ( × ) 9.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 (√ )
10.斯金纳认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 (√ ) l 迁移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 ( × )
2.归纳式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 ( × ) 3.演绎式学习属于自下而上的迁移。 ( )
4.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比一般迁移广。 (× )
5.迁移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经验的概括水平成反比例关系。 ( × ) 6.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 )
7.一般说负迁移是暂时性的,经过练习可以消除。 ( √ )
8.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菱形的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迁移。( √ ) 的较低层次的经验。
9.“举一反三”是负迁移。 ( × )
1.教学中应用首尾时间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整理材料之类的事。 (×) 2.对于篇幅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 (×) 3.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 ) 4.元认知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无关。 (×)
5.元认知策略的三个方面是相对独立的工作的。 (×)
6.合作学习中,合作性讲解的两个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活动中受益,,而且听者比主讲者收益更大。7.学习策略知识不是孤立的,不能脱离专门知识。 (√) 8.列提纲是精细加工策略的一种常用方式。 (×) 9.生成性学习是复述策略常用的学习模式。 (×) 10.做笔记是一种组织策略常用的学习方式。 ( ×) 1.心理健康是绝对的。(× )
2.心理健康就是无失败、无冲突、无痛苦。 (× )
3.心理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的评价标准。 ( √ ) 4.只要有强迫观念,就有神经症的表现。(× ) 5.心理评估的功能只是进行心理诊断。 (× )
6.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及自我实现的倾向: ( √ ) 7.应把某一次心理测验的分数当作教学决策与评判儿童的重要依据。( × ) 8.倾听比询问更有利于搜集资料。 (√ )
9.自我控制法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 ( √ )
10.行为塑造法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 × ) 1.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行为。 (×) 2.态度与能力是相同的,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 3.态度是通过遗传继承的。 (×)
4.态度结构的三种成分始终是一致的。 ( × ) 5.品德是个体的先天禀赋。 (×)
6.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 7.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 ) 8.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成正比关系。 ( × )
9.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没有关系。 ( × ) 10.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就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 (×) 1.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没有影响。 (× ) 2.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强。 (× )
3.班级越大,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低。 ( × )
4.教师可用相同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 × ) 5.课堂内存在的各种群体,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 √ )
6.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 × ) 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对课堂气氛没有影响。 ( × )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