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果。(√) 2.人的身心发展只需要学校教育而无需社会实践。(×) 3.外铄论者一般不重视教育的价值。(×)
4.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身残志坚的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取得惊人成就,这说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性。(√)
5.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一直为后人接受和继承,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应该是特殊性
6.遗传决定了人的未来,一个遗传素质优良的儿童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7.孟母择邻和我们当前流行的择校是一回事。(×)
8.我们既要注意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更要注意小环境的影响。(√) 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是无条件的。(×)
10.随着网络的盛行,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接受教育,因此让孩子在学校上学与在家自学是一样的。(×) 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人迟早会被知识和技术所奴役,人的价值将荡然无存。(×) 12.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
13.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向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1.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和理想性,所以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
3.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4.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教育目的是共同的。(×)
5.体育的任务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的根本任务 6.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7.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
8.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9.教育提倡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 1.教师的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由于教师工作领域较为狭小,因此教师角色具有单一性。(×)
3.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 4.有人说只要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5.教师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就是指学好专业知识。(×)
6.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成为现实的发展。(×) 7.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8.有人说师生关系是一种知识授受关系。(×) 9.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0.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1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
12.教师的职业是出卖知识的职业,师生关系是推销员和顾客的关系。(×)
21
√) (1.教学就是教师教的活动。(×) 2.教学就是人们常说的智育。(×)
3.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就是指课堂的上课活动。(×)
4.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5.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 6.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授知识。(×)
7.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 (√) 8.学生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
9.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相同。(×) 10.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1.教学活动,既是科学活动,同时也是人文艺术活动。(√) 1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的作用并不重要。(×) 13.教学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是同一过程。(×) 14.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15.现代教学策略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 1.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2.上好一堂课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3.教学的组织形式因人而异,不受其他条件的制约。(×)
4.分组教学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缺陷,是一种非常完美的教学组织形式。(×) 5.班级教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6.教学评价仅仅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7.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 8.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
9.贯彻客观性教学评价原则,就是指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 1.德育就是政治教育。(×)
2.德育只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具有继承性。(×) 3.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 5.德育方法仅指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
6.德育过程必须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 知情意行无固定顺序 7.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不同于社交活动。(√) 8.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将不再改变。(×)
10.德育的全民性仅仅指德育的对象包括全体人民。(×)
11.德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所以我国德育仅对国内社会开放,不能对国际社会开放。(×)
12.传统德育教育中“强灌”的方法还是有坚持的必要。(×)
13.在集体教育思想方面,苏霍姆林斯基与马卡连柯是完全一样的。(×)
22
第二部分 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B)
A.实验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2.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由此标志着心理学真正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是哪一位心理学家 (C)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华生 3.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 (C)
A.1789年 B.1798年 C.1879年 D.1897年 4.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 B )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纲要》 D.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 5.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 ( C )
A.弗洛伊德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6.“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任选一个,并把他培养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持这种观点是 ( A )
A.行为主义学派 B.机能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构造主义学派 7.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 C )
A.心理试验中计算机模拟的应用 B.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的出版
c.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的出版 D.安德森的《认知结构》的发表 8.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是( B )
A.班杜拉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在巴甫洛夫所讲的两种信号系统中,第二信号系统属于( C )
A.人类与动物共同具有的 B.动物独有的 C.人类特有的 D.无条件反射 10.心理现象就其产生的方式是( B )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11.一个简单的反射弧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A )
A.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反馈、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C.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馈
D.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2.最早对无意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是( A )
A.精神分析学派 B.机能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构造主义学派 13.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 A )
A.考夫卡、苛勒 B.斯金纳、皮亚杰 C.詹姆斯、杜威 D.马斯洛、罗杰斯 14.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心理过程( C ) A.记忆 B.意志 C.兴趣 D.情绪 15.表达人的心理过程内容的是( C )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情绪、情感和认知过程
16.下列选项中哪一个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C ) A.动机 B.理想 C.能力 D.世界观 17.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B )
A.反射弧 B.反射 C.感应性 D.感受性
23
1.有目的、有计划、较长久的知觉是 ( D ) A.思维 B.注意 C.识记 D.观察
2.黑人的牙齿总给人以特别洁白的感觉,“月明星稀”,都是感觉的( C ) A.代偿 B.适应 C.同时对比 D.继时对比
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 B ) A.感觉 B.知觉 C.感性认识 D.理性认识 4.痛觉属于( A )
A.皮肤感觉 B.内部感觉 C.知觉 D.触压觉 5.关于动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人的一种知觉 B.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的一种内部感觉 C.人在运动中产生的反映外界状态的一种感觉 D.反映人的运动状态的一种皮肤感觉 6.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 A ) A.感觉 B.知觉 c.刺激 D.表象 7.当我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几秒钟以后才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这种现象是( D )
A.视觉的暗适应 B.视觉的对比 C.视觉的感受性 D.视觉的明适应
8.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 A ) A.联觉 B.感觉的同时对比 C.感觉的代偿 D.差别感受性
9.盲人可以依靠触觉识别人民币、盲文,可以凭着手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来判断路况,这是( B ) A.感觉的对比 B.感觉的代偿 C.感受能力的差别 D.感觉的相互作用
10.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是( D ) A.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来巩固知识 B.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来巩固知识 C.运用感知觉的对比来巩固知识 D.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11.尽管刺激不完整,但人们仍把一个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D ) A.恒常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12.感觉是对( D )
A.直接作用于自己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B.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c.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一种反映 D.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一种反映
13.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被称做( D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理解性
14.两个静止的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上的邻近部位所产生的运动知觉叫( B ) A.真动知觉 B.似动知觉 C.诱动知觉 D.自主运动
15.人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 C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6.关于错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 B.错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个人心理的原因 C.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D.错觉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的 17.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 B ) A.感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知觉
18.依靠视觉、触觉和动觉、平衡觉及听觉协同获得的对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是( A ) A.空间知觉 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距离知觉
19.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的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 C )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20.“窥一斑而见全豹”所描述的人的知觉特征是( A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4
1.注意是一种 ( B )
A.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B.非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C.感知活动过程 D.思维活动过程
2.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时,物体在我们眼中的成像会发生变化,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会改变,这是知觉的( C )
A.大小恒常性 B.颜色恒常性c.形状恒常性 D.亮度恒常性
3.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一位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向他望去这种现象是 ( A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效刺激物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 B )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5.作为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的是 ( A ) 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像
6.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是指( A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整合 7.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是( B )
A.选择性和整合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维持性 D.指向性和选择性
8.喧嚣的闹市中,大声的叫卖未必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D )
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的环境中是不同的 D.注意具有选择性的结果 9.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性注意 10.公共汽车司机在驾车时,眼、耳、手、脚并用的现象是( B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范围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