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包装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任静
【摘 要】摘 要:总结分析了当前我国食品包装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食品检验机构及食品包装安全监管两方面认真分析了食品包装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希望对我国食品包装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期刊名称】粮油食品科技 【年(卷),期】2011(019)006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食品包装;安全监管;问题分析
民以食为天,随着城乡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追求方便快捷成为当前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与食品密切相关的食品包装安全问题不得不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重点。前几年的白色污染一度让人们谈虎色变,近年来有关劣质包装的报道层出不穷,“PVC保鲜膜致癌风波”、“一次性餐具污染事件”,这些事件都让人触目惊心,防不胜防。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食品包装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食品包装法律法规不健全,生产厂家安全生产意识淡漠。生产厂家用有毒的原材料甚至添加来源不明的废塑料等生产餐具、“毒奶瓶”,甚至用尿素制造儿童餐具,这些对人身体造成的伤害都是很大的,但是国家却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有效制止。(2)包装产品制定标准过低,甚至缺失,尤其是婴幼儿食品和用品安全标准缺失,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类似包装标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明显落后,这些已经符合我国包装溶剂残留量标准规定的食品包装在使用过程中仍会存有异味,影响食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安全。(3)产品不合格率高。一次性餐
具、塑料袋市场抽查合格率只有50%,生产厂家打着环保生产的招牌,却为降低成本在生产中大量添加工业级碳酸钙、工业级滑石粉、石蜡等有毒有害物质,导致制造一次性食用级塑料袋、餐具中乙酸正己烷蒸发残渣检测项目超标严重,吃盒饭相当于吃塑料[1]。
1 我国食品包装的现状及检验机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包装行业相对于食品行业来说是个新兴行业,目前考虑到各种因素,食品包装材料首选还是塑料,这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用做包装材料后,会向食品中迁移像苯乙烯、甲苯等有毒、有害物质,另外为了改良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人们在制作包装材料中常常会采用大量的添加剂,诸如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和着色剂等,还有包装印染后残存的丁酮、苯类物质等混合有机溶剂毒性较大,同时塑料制品的降解缓慢,治理很难。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出口产品新的绿色技术壁垒。由于我国整个食品包装行业质量控制体系与国际标准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多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标准体系的建立很不完善,特别是新型包装材料和加工助剂缺乏有效的准入和管理机制,导致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包装材料和加工助剂的监管空白,在发达国家早已制定出越来越严格的卫生指标时,我国食品包装安全迟迟得不到关注。目前国内食品包装行业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检测没有依据,检测能力更谈不到提高,这样导致执法不严,发现错误不能立即纠正。目前我国食品包装检验机构存在问题主要有:
1.1 食品包装安全标准亟待建立和完善
消费者重视的与儿童食品用品安全相关的标准基本缺失,而且原先制定的标准一部分已不适用,技术指标也低于国际标准,不能适应当前的生产需要[2]。
目前我国质监部门对各类食品包装材料的有毒有害成分检测主要按GB/T5009.60—2003里规定的“异味”、“异臭”、“蒸发残渣(正己烷)”、“高锰酸钾消耗量”等项目。由于没有国家标准规定,或者制订的范围窄,质检部门在操作时缺少依据。像毒奶瓶事件中,因为国家当时没有现行的相关标准,来检测奶瓶是否有“双酚A(双酚A是一种普遍应用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化学物质,在锡罐内涂层和黏合剂中也在使用。塑料食品包装中的双酚A在加热后可融入食品,可能会增加儿童患肝、肾病的危险)”,只能按常规项目做检测,当时也没有一部严格的儿童用品安全标准,只能按成人用品标准来下结论,想管管不了。相比之下,国外在这方面就进步很多,加拿大早在2008年就将双酚A列为有毒物质;欧盟2011年3月1日开始,禁止含有双酚A的塑料杯用于儿童奶瓶的生产,而我国目前只有一份现行标准GB14942—1994《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树脂卫生标准》,里面对PC瓶的双酚A用量规定:酚≤0.05 mg/L,这样仍不能让消费者对“双酚A”奶瓶说不。 1.2 对食品包装检验机构的投入不够
检测工作总是要依照标准来进行,而新修订的标准技术指标限量越来越严格,同时每次新的事件发生时需抽检样品数量又很庞大,这就对检测机构的仪器精度、数量、操作人员的素质、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劣质一次性餐具、PVC保鲜膜致癌风波等事件发生后,因为这些产品某些性能的鉴定需要一些特殊设备,造价高,国内只有一些大的检测机构具备这些设备,检测条件不具备,标准的推广应用就无从谈起,也就不能对食物包装品的整个生产直至再循环利用过程起到有效监督作用,这就非常需要政府的投入。
2 食品包装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