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二十世纪管理理论(一)
摘要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管理大师对管理理论的研究已经形成科学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了企业战略思想演进的脉络和规律,对国内外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管理发展趋势
管理理论的产生,从泰罗的“科学管理”算起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管理理论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思想浩瀚,理论繁杂,学派林立,内容交错,论题广泛,作者繁多。现代科学管理则公认为始于1903年的“泰罗制”。于是,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动作研究到企业文化,从人们自发的管理到自觉的管理,从对人抑制型的管理到开发型的管理,管理者从将军到仆人,雇员从被动到主动,从机械到开放,从工业化、现代化到信息化,从雇工到员工,到知识工人,从“人是工具”到“人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
一、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管理大师对管理理论的研究就已经形成了科学的体系,提出了各自经典的代表性理论。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903)
泰罗,美国古典管理学家,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和《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的内容:①进行动作研究,确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规范,确定劳动时间定额,完善科学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工人在岗位上成长;③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机器、设备、工艺、工具、材料、工作环境尽量标准化;④实行计件工资,超额劳动,超额报酬;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二)韦伯的组织理论(1911) 马克斯·韦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被尊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主要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韦伯构建的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为:①组织依据合法程序产生,有明确的目标和完整的规章制度;②组织的结构是层控体系,组织中的人依据其职位的高低和正式的工作职责行使职权;③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对工作的关系;④按职位需求,公开甄选适岗人才;⑤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并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生产效率;⑥按职位和贡献付酬,并建立升迁奖惩制度,以提高工人的事业心和成就感。
(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1916) 亨利·法约尔,法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说:即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并提出14项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稳定、创新和团队精神。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凝炼出了管理的普遍原则,至今仍被作为我们日常管理的指南。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学说。代表作:《人类动机理论》。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序,低级层次需要满足后,人将追求高层次需要。 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60、7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的出版,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钱德勒在这本著作中,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论点。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他被公认为,环境—战略—组织理论的第一位企业战略专家。 (二)80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即产业的吸引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基本逻辑是:①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②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和执行一种基本战略影响产业中的五种作用力量(即产业结构),以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化);③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包括一条价值链内的活动之间及两条或多条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 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理论在过去20年里受到企业战略管理学界的普遍认同,并且成为进行外部环境分析和激发战略选择最为重要和广泛使用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