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韵),也不能掺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中华诗词》2004年第5期) 一、麻 a,ia,ua
二、波 o,e,uo 三、皆 ie,üe 四、开 ai,uai 五、微 ei,ui 六、豪 ao,iao 七、尤 ou,iu
八、寒 an,ian,uan,üan 九、文 en,in,un,ün 十、唐 ang,iang,uang 十一、庚 eng,ing,ong,iong 十二、齐 i,er,ü
...
十三、支(-i)(零韵母) 十四、姑 u
用今韵写近体诗,只要掌握以上十四韵韵母就可以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二、波 o,e,uo、十二、齐 i,er,ü 、 十三、支(-i)(零韵母)。其它不难掌握。当然,要用新韵,必须学好汉语拼音。
(三)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平、上、去、入构成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现代汉语阴平、阳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仍然属于仄声;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例如“屋”“福”“国”“习”等。
写近体诗,有的朋友感到入声字难以把握,其实入声字不多,常用字更不多。多看、多记就行。还有象以拼音an、ang、en、eng为韵母的多不是入声。有的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
...
别,比如“福幅辐蝠” “缴激檄”。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办呢?,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四)律句
在近体诗中,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这个音节可以称为“节奏点”。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五言律诗的句子,只有四个类型:
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这四类句型归两大类:
(1)A和a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仄仄,是仄起句。 (2)B和b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平平,是平起句。 由这四类句型变化可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 小册 p27
...
(2)平起式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较常见。 七言律句是在五言律句前面增加两个字,把仄起变为平起。把平起变为仄起。
七言律句也只有四个类型:
A、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平仄仄
由这四类句型变化也可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其中也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1)平起式 小册 p30 (2)仄起式
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
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成为一联,一首律诗分成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五)粘对
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
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