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食品化学复习题及答案(集合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食品化学习题集

热变性,产物为变性珠蛋白亚硝酰血色原。

6. 试简述五种人工合成色素的名称、性质以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胭脂红

即食用红色1号,又名丽春红4R,为红色至暗红色颗粒或粉末状物质,易溶于水,水溶液为红色,难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对光和酸较稳定,对高温和还原剂的耐受性很差,遇碱变成褐色。主要用于饮料、配置酒、糖果等。

(2)赤藓红

即食用红色3号,又名樱桃红。为红褐色,易溶于水,水溶液为红色,对碱、热、氧化还原剂的耐受性好,染着力强、但耐酸及耐光性差,吸湿性差。主要用于饮料、糖果、焙烤食品中。在消化道中不易吸收,即使吸收也不参加代谢,是安全性较高的合成色素。

(3)新红

易溶于水,水溶液为红色,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可用于饮料、糖果等。 (4) 柠檬黄

即食用黄色5号,又称酒石黄。易溶于水,不溶于油脂。对热、酸、光及盐均稳定,遇碱变红,还原时褪色。主要用于果汁糖果等。

(5)日落黄

易溶于水,水溶液为橘黄色,耐光、耐酸、耐热,遇碱变红褐色,还原时褪色。用于饮料、糖果、糕点等。

7 红曲色素的使用及注意问题。

红曲色素对蛋白有较好的着色能力。与亚硝酸盐相比,其产品色泽红润均一,口味独特。在使用红曲色素的时候应注意:因为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变成红棕色,溶解度、色价也会下降,在pH值4.0以下或盐溶液中可能产生沉淀,pH9.0以上可能会出现絮状物,也不宜用于新鲜蔬菜、水果、鲜鱼等。它的耐光性和水溶性较差。

8 黄酮苷元上取代基是如何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

类黄酮分子中的苯环、苯并吡喃环以及羰基,构成了生色团的基本结构。其酚氧基取代数目和结合的位置对色素颜色有很大的影响,在3’或4’碳位上的羟基多呈深黄色,而3碳位上的羟基显灰黄色,并且3碳位上的羟基还能使3’或4’碳位上的羟基化合物颜色加深。类黄酮的羟基呈酸性,类黄酮在碱性溶液中易开环而成黄色。

9 试简要分析氧分压与各种血红素的关系。

氧分压与各种血红素的百分比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氧分压高有利于形成氧合肌红蛋白,低氧分压有利于形成肌红蛋白,但低氧分压时,肌红蛋白易被氧化变成高铁肌红蛋白。因此为了保证氧合肌红蛋白的形成,使肉呈红色,通常使用饱和氧分压。如果在体系中完全排除氧,则有利于降低肌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肌红蛋白的速度。

10 试述肉类加工和储藏过程中产生不良色素的原因。

细菌繁殖产生的硫化氢在有氧存在下,肌红蛋白会生成绿色的硫肌红蛋白,当有还原剂如抗坏血酸存在时,可以生成胆肌红蛋白,并很快氧化成球蛋白、铁和四吡咯环;氧化剂过氧化氢存在时,与血红素中的铁反应生成绿色的胆绿蛋白。这些不利色素化合物严重影响了肉的色泽和品质。 五、论述题

1 论述类胡萝卜素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

类胡萝卜素在未损伤的食品原料中是比较稳定的,但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到高温、氧、氧化剂等的影响下,其稳定性会下降。主要发生的反应有:

(1)热降解反应

类胡萝卜素在高温下发生降解反应生成芳香族化合物。将胡萝卜经115℃处理30min后,全反式?-胡萝卜素含量下降35%。

(2)自动氧化反应

类胡萝卜素中含有共轭不饱和双键,能形成游离基发生自动氧化发应。类胡萝卜素的结构、氧、温度、光、水分活度、金属离子和抗氧化剂等影响自动氧化的速度。在低水分活度时,有利于类胡萝卜素的自动氧化反应,在有水和高水分活度的情况下抑制自动氧化反应。高温有利于类胡萝卜素

- 46 -

食品化学习题集

的自动氧化反应;抗氧化剂抑制自动氧化反应。

(3)光氧化反应

在光敏剂,分子氧及光存在时,易发生光氧化反应。光强度增加时反应加速,抗氧化剂存在,稳定性提高。

(4)偶合氧化

在油脂存在时,类胡萝卜素会发生偶合氧化反应,失去颜色。一般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中类胡萝卜素更稳定。

(5)异构化反应

在通常情况下,天然的类胡萝卜素是以全反式构型存在,在热加工过程以及光照和酸性条件下,都能导致异构化反应。

2 结合自身知识,列举一种天然色素的性质及提取工艺。

胡萝卜其中所含的?-胡萝卜素是一种普遍在食品中应用的天然色素。除此之外,目前医学界公认的重要的抗氧化剂、防癌抗癌效果已被诸多科研机构证实。

?-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是:

胡萝卜清洗之后在10% NaOH溶液中,温度保持95℃,浸烫2min ;将浸烫后的原料粉碎榨汁,滤去胡萝卜渣所得汁液用溶剂提取1h,后过滤;将滤得的滤液真空浓缩,并且结晶。将结晶物进行纯化。纯化工艺是将产物过层析柱,再经过浓缩重结晶等工序,使其进一步纯化。最后将纯化后的产品,真空充氮包装。

3 结合实际生产列举目前果蔬加工和贮藏中的护绿技术。

在绿色果蔬加工和贮藏中叶绿素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通常采用的护绿技术主要有: (1)酸中和

在罐装绿色蔬菜加工中,加入碱性物质可提高叶绿素的保留率。例如,添加碱性钙盐或氢氧化镁可以使叶绿素分子中的镁离子不被氢原子置换,产品加工后可以保持绿色,但贮藏两个月后仍然会变成褐色。

(2)高温瞬时处理

高温短时灭菌技术不仅能杀灭微生物,而且比普通加工方法使蔬菜受到的化学破坏少。但是在贮藏过程中pH降低会导致叶绿素降解。

(3)利用金属离子衍生物

用含锌或铜盐的热烫液处理蔬菜,可以得到比传统方法更绿的产品。 (4)将叶绿素转化为脱植叶绿素

叶绿素酶将叶绿素转化为脱植叶绿素,脱植叶绿素更稳定。在实际生产中罐装菠菜在54℃-76℃下,热烫20min具有较好的颜色保存率。

(5)多种技术联合使用

目前保持叶绿素稳定的最好方法是,挑选品质良好的原料,尽快加工,采用高温瞬时灭菌技术,并辅以碱式盐、脱植醇的方法,并在低温下保存。 4 试论述影响叶绿素稳定的影响因素。

(1)叶绿素酶的影响

叶绿素酶在水、醇和丙酮溶液中具有活性,在蔬菜中的最佳反应温度下,将叶绿素降解生成脱植基叶绿素。

(2)热处理和pH影响

在受热时,叶绿素中的镁离子易被氢取代,形成脱镁叶绿素,其极性小于母体化合物,该反应在水溶液中是可逆的。pH对叶绿素的热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在碱性介质中,叶绿素对热非常稳定,然而在酸性介质中易降解。植物组织受热后,细胞膜被破坏,增加了氢离子的通透性和扩散速率,于是由于组织中的有机酸释放导致pH降低,从而加速了叶绿素的降解。

(3)光影响

叶绿素受光照射时会发生光敏反应,从而降解。正常的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绿素受到类胡萝卜素和其他脂类的保护,而避免了光的破坏。但是在提取过程中丧失了这种保护,叶绿素则会发生降解。

- 47 -

食品化学习题集

(4)金属离子的影响

叶绿素脱镁衍生物的四吡咯核的氢离子容易被锌或铜离子置换形成绿色稳定性强的配合物。锌和铜的配合物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中的镁易被脱除。 5. 影响花色苷的稳定性的因素?

(1)结构变化和pH

分子中的羟基数目增加则稳定性降低,而甲基化程度提高则稳定性增加。同样糖基化也有利于色素的稳定。花色苷的结构、色泽,随pH变化而发生变化。最大吸收波长随pH增加而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2)氧化剂与还原剂

花色苷对氧极为敏感。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抗坏血酸的降解反应,有利于花色苷的稳定。在储藏和加工时添加亚硫酸盐或二氧化硫可导致花色苷迅速褪色。

(3)温度

花色苷的稳定性与温度有着较大的关系。温度越高,其降解速度越快。pH对花色苷的热稳定性有很大影响,低pH时,稳定性较好。

(4)光

光通常会加速花色苷的降解,同时花色苷的结构影响其对光的稳定性。酰化和甲基化的二糖苷比未酰化的稳定。双糖苷比单糖苷更稳定。

(5)有机化合物

在抗坏血酸、氨基酸、酚类、糖衍生物等存在时,由于这些化合物与花色苷发生缩合反应可使褪色加快。

(6)金属离子

花色苷分子中有邻位羟基,能和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i,色泽一般为蓝色。

第9章 食品风味 习题

一、填空题

1 口腔内的味觉感受器体主要是___味蕾____,其次是___自由神经末梢____。 2 一般舌头的前部对__甜_____味最敏感,舌尖和边缘对___咸____味最敏感,靠腮的两侧对___酸____最敏感,舌的根部对_苦__味最敏感。

3 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阈值可以分为___绝对____阈值、___差别___阈值和___最终__阈值。

4 食物中的天然苦味化合物,植物来源的主要是__生物碱_____、___萜类____、___糖苷类____等,动物性的主要是___胆汁 ___。

5 胆汁中苦味的主要成分是__胆酸_____、____鹅胆酸___和___脱氧胆酸__。

6 鲜味物质可以分为____ 氨基酸___类、___核苷酸____类、____有机酸___类。不同鲜味特征的鲜味剂的典型代表化合物有L-____谷氨酸___一钠(MSG),5′-___肌苷酸____ (5′-IMP)、5′-___鸟苷酸____ (5′-GMP)、___琥珀酸__一钠等。

7 食品中的涩味主要是___单宁____等多酚化合物,其次是一些盐类(如___明矾____),还有一些____醛类___、有机酸如___草酸____、__奎宁酸 __也具有涩味。 8 百合科蔬菜的风味物质一般是含硫化合物所产生,其中主要是硫醚化合物,如二烃基___ 硫醚____、二烃基___二硫化物____、二烃基___三硫化物____、二烃基___四硫化物__等。

9 大蒜的风味前体是___ 蒜氨酸____,二烯丙基硫代亚磺酸盐(___蒜素____)和二烯丙基二硫化物(___蒜油____)、甲基烯丙基__二硫化物__共同形成大蒜的特征香气。

10 十字花科蔬菜中硫代葡萄糖苷经酶水解产生___异硫氰酸酯____、___硫氰酸酯____和___氰类__。 11 蕈类的香气成分前体是__ 香菇精酸_____,它经S-烷基-L-半胱氨酸亚砜___裂解____酶等的作用,产生___蘑菇香精___,为香菇的主要风味物质。

12 黄瓜中的香味化合物主要是___羰基化合物____和__醇类_____,是由___亚油酸____、___亚麻酸____等为风味前体合成的。

13 经烹调的马铃薯含有的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有:___羰基化合物____、___醇类____、___硫化物____及___呋喃类__化合物。

14 胡萝卜挥发性油中存在着大量的___萜烯____,其特征香气化合物为顺、反-γ-__红没药烯_____和___

- 48 -

食品化学习题集

胡萝卜醇_。

15 生成红茶风味化合物的前体主要有___类胡萝卜素____、___氨基酸____、____不饱和脂肪酸 __等。 16 __醋酸____是日常生活中食醋的主要成分,___柠檬酸____为食品加工中使用量最大的酸味剂,___苹果酸__与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共用时,可以很好地掩盖其后苦味。

17 ___己醛____是苹果、草莓、菠萝、香蕉等多种水果的风味物质,它是以___亚油酸__为前体合成的。 18 2-反-己烯醛和2-反-6-顺壬二烯醛分别是___番茄____和____黄瓜___中的特征香气化合物,它们以___亚麻酸 ____为前体物质生成。

19 梨、桃、杏和其他水果成熟时的令人愉快的香味,一般是由___长链脂肪酸____的___β-氧化 __生成的中等链长(C8~C12)挥发物引起的。

20丁香和肉豆蔻的辛辣成分主要是___丁香酚____和___异丁香酚__。 二、选择题

1 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头____A___、上腭和喉咙周围。

(A)表面 (B)内部 (C)根部 (D)尖部 2 ____D___常被用来在评价苦味物质的苦味强度时,做基准物。

(A)番木鳖碱 (B)柚皮苷 (C)咖啡碱 (D)奎宁 3 ___A____是已经发现的最苦的物质。

(A)番木鳖碱 (B)柚皮苷 (C)咖啡碱 (D)奎宁

4 咖啡碱、茶碱、可可碱都是___B____类衍生物,是食品中重要的生物碱类苦味物质。 (A)嘧啶 (B)嘌呤 (C)喋呤 (D)吡啶 5 柚皮苷、新橙皮苷都是___C____糖苷类化合物。

(A)律草酮 (B)辅律草酮 (C)黄烷酮 (D)加律草酮 6 贝类鲜味的主要成分___D____。

(A)L-谷氨酸钠 (B)5′-肌苷酸 (C)5′-鸟苷酸 (D)琥珀酸-钠 7 ____B___及其一钠盐的鲜味被认为是竹笋类食物的鲜味。

(A)L-谷氨酸 (B)天冬氨酸 (C)谷氨酸 (D)半胱氨酸 8 ___C____是构成红葡萄酒酚味的一个重要因素。

(A)酸味 (B)苦味 (C)涩味 (D)鲜味

9 许多新鲜蔬菜可以散发出清香-泥土香味,这种香味主要由甲氧烷基___A____化合物产生。 (A)吡嗪 (B)吡啶 (C)吡咯 (D)哒嗪

10 洋葱的风味前体是S-(1-丙烯基)-L-半胱氨酸亚砜,是由____B___转化来的。 (A)胱氨酸 (B)半胱氨酸 (C)甲硫氨酸 (D)苯丙氨酸 11 清明前后采摘的春茶特有的新茶香是___A____与青叶醇共同形成的。 (A)二硫甲醚 (B)二硫乙醚 (C)二硫丙醚 (D)二硫丁醚 12 不同的动物的生肉有各自的特有气味,主要是与所含___D____有关。 (A)微量元素 (B)碳水化合物 (C)蛋白质 (D)脂肪 13 羊肉有膻味与肉中的___A____支链脂肪酸有关。

(A)甲基 (B)乙基 (C)丙基 (D)丁基 14 狗肉有腥味与所含的____C___和低级脂肪酸有关。

(A)氨 (B)二甲胺 (C)三甲胺 (D)氧化三甲胺 15 鲤鱼在底泥中觅食,带进许多___B____而产生泥土味。

(A)细菌 (B)放线菌 (C)酵母 (D)霉菌

16 ___D____是一种迟效性酸味剂,在需要时受热产生酸,用于豆腐生产作凝固剂。 (A)醋酸 (B)柠檬酸 (C)苹果酸 (D)葡萄糖酸-δ-内酯 17 ___C____是海产鱼腐败臭气的主要代表,与脂肪作用就产生了所谓的“陈旧鱼味”。 (A)氨 (B)二甲胺 (C)三甲胺 (D)氧化三甲胺 18 三甲胺是___D____在酶或微生物作用下还原而产生的。

(A)氨 (B)二甲胺 (C)三甲胺 (D)氧化三甲胺

19 ___D____是海水鱼在咸水环境中用于调节渗透压的物质,淡水鱼中不存在这种物质。

- 49 -

食品化学习题集

(A)氨 (B)二甲胺 (C)三甲胺 (D)氧化三甲胺 20 ___C____酸味温和爽快,略带涩味,主要用于可乐型饮料的生产中。 (A)柠檬酸 (B)醋酸 (C)磷酸 (D)苹果酸 三、名词解释 1 风味

风味是指由摄入口腔的食物使人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觉、痛觉及触觉等产生的综合生理效应。 2 胆汁

是动物肝脏分泌并储存在胆囊中的一种液体,味极苦,胆汁中苦味的主要成分是胆酸、鹅胆酸和脱氧胆酸。 3 食品的味

味是食物在人的口腔中对味觉感受器的刺激产生的感觉。

4 阈值

阈值是指能感受到某种物质的最低浓度。

5 绝对阈值

绝对阈值又称为感觉阈值,是采用由品尝小组品尝一系列以极小差别递增浓度的水溶液来确定的。

6 差别阈值

差别阈值是将一给定刺激量增加到显著刺激时所需的最小量。

7 最终阈值

最终阈值是当呈味物质在某一浓度后再增加也不能增加刺激强度时的阈值。

8 相对甜度

通常以5%或10%的蔗糖水溶液为标准,在20℃同浓度的其他甜味剂溶液与之比较来得到相对甜度。 9 酸味

酸味是有机酸、无机酸和酸性盐产生的氢离子引起的味感。

10 咸味

咸味是由盐类离解出的正负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阳离子产生咸味,阴离子抑制咸,并能产生副味。

11 风味增强剂

呈现鲜味的化合物加入到食品中,含量大于阈值时,使食品鲜味增加;含量小于阈值时,即使尝不出鲜味,也能增强食品的风味,所以鲜味剂也被称为风味增强剂。 12 辣味

辣味是调味料和蔬菜中存在的某些化合物所引起的辛辣刺激感觉,不属于味觉,是舌、口腔和鼻腔黏膜受到刺激产生的辛辣、刺痛、灼热的感觉。 13 涩味

当口腔黏膜的蛋白质被凝固时,所引起的收敛感觉就是涩味,涩味也不是食品的基本味觉,而是刺激触觉神经末梢造成的结果。 14 味的对比作用

味的对比作用是指以适当的浓度调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时,其中一种味感更突出。

15 味的变调作用

两种味感的相互影响会使味感发生改变,特别是先感受的味对后感受的味会产生质的影响,这就是味的变调作用,也称为味的阻碍作用。 16 味的消杀作用

是指一种味感的存在会引起另一种味感的减弱的现象,也称作味的相抵作用。

17 味的相乘作用

两种同味物质共存时,会使味感显著增强,这就是味的相乘作用。

18 味的适应现象

- 50 -

食品化学复习题及答案(集合版)

食品化学习题集热变性,产物为变性珠蛋白亚硝酰血色原。6.试简述五种人工合成色素的名称、性质以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1)胭脂红即食用红色1号,又名丽春红4R,为红色至暗红色颗粒或粉末状物质,易溶于水,水溶液为红色,难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对光和酸较稳定,对高温和还原剂的耐受性很差,遇碱变成褐色。主要用于饮料、配置酒、糖果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xn676ggtd6u75f0b3w102ra61x6wi01de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