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代言人,在节目当中的言谈举止就不可能像平常那样胡聊神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应该不断调整控制自己,按照节目的要求及宣传意图去说话,收缩自己的一部分真我。这一点几乎可以在任何一档电台的主持中看到。比如,有的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喋喋不休、自顾自地罗嗦个没完,好像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懂得多,结果半天进入不了主题,还有些主持人缠绵与自我欣赏的小情调、小趣味,喧宾夺主,令听众不耐烦。这些做法倒是能表达真我,但是效果却十分不好。其实,在我刚开始做广播的时候就犯这样的毛病,总是有倾诉欲望,很多话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份,节目的定位,就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可以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自我欣赏之中,渐渐地也在主持的实践中寻找到了那种“非我”的状态了。
(二)节目所需的虚拟状态和节目定位要求主持人表演
电台主持人在虚拟状态下演播,即他(她)得像演员一样在规定的情景中去演播。比如,主持人在演播室完全对着话筒说话,其实是把镜头虚拟演化为观众,以此产生对象感及交流感,这就是“心中有人,目中也有人”。还比如,为庆祝某一节日而提前录制节日晚会的节目,这时节日还没到,但主持人就要提前过节,调动自己多方面的感受,以期和假定情景想吻合。在这些虚拟情景中演播,主持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借助表演手段。比如央视春节期间播的各类晚会就能体现出这一点。如,戏剧晚会由于是放到大年播的,而节目又是在过年前录的,因此为了使节目在播放时让观众感觉像是直播,具有浓浓的节日气氛,主持人就要把自己的心境调整到符合已经过年的那中普遍状态,在这里,主持人情绪的调控就像电影中演员的表演。
从节目本身的定位来看,主持人也需要进行表演。主持人和节目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为了和节目融合在一起,主持人往往被设计成某一角色,参与到节目中来。如,交通音乐节目中,节目主持人不但要主持节目播放歌曲,有时还要充当道路导航员等角色。
(三)主持人的表演是基于个性的表演
但是,如果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一再的表演就会给人“假”的感觉。所以,在主持人的表演应该是一种基于自己个性的表演。现在,在外界看来主持人是一个光彩的职业,随着信息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主持
6
人渐渐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更成了不少人向往的职业。于是主持人的队伍空前膨胀,但个性化主持人却仍处于缺失状态,广播电视界对个性化主持人仍求贤若渴。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观念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张扬人的个性”“活出自我”已经成为一种呼声,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模子化主持人”的排斥和对个性化主持人的急需。
主持人的个性化是“从人格出发而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没有高尚人格作后盾的所谓“个性化”,很可能就是道德滑坡、趣味低下、平庸媚俗的垃圾。那些哗众取宠的插科打诨,绝不是“个性化”。个性化表达并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刻意的与众不同,而是节目宗旨和主持人气质的集合体。
三、电台主持人如何走出语言风格方面的误区
最近几年,广播电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播音、主持的新秀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在发展过程中和一切新事物一样,都有其两重性,一方面是他们朝气蓬勃,乐于接触新事物,具有无限的生机活力;另一方面他们初出茅庐,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实践功力亦显不足。这种情况存在于广播播音的实践中,就出现一些不应有的误区。
(一)电台主持人在语言风格方面存在的误区
1.把戏曲独白当成普通话说
个别主持人在节目中播报天气、念短消息的时候,模仿京剧快板独白式的语调,特别是将每句话的最后一字发音拖得又长又轻,给人一种轻飘随便的感觉。觉得这也是语言风格的体现,其实不然。
2.把怪僻的发音习惯当成个性发挥
我们汉语的发音讲究的是“平、仄”,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还讲究“情理交融”。但现在有些电台主持人喜欢用一种韵调通到底的播音主持方式,缺少应有韵味和情感,而这些主持人又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这也是“个性”风格的体现。
3.不合时宜的大侃“方言、乡音”
在一些电台中,一些主持人在提到某首歌曲或某个歌手的时候喜欢用一些方言。还有一些主持人会在念到某个地区的听众发来的短信的时候会
7
用这个地区的方言去念。
4.把模仿港、台腔当成“时髦”
因为港台音乐、港台电视节目的流行,一股港台风吹遍大陆,甚至连北京地区一些播音员也舍本求末,说起港、台话,尤其在非常正统的电台中出现这种情况,实在叫讲惯、听惯普通话的人难为情、不习惯,而个别播音、主持人却乐在其中。
5.在节目主持中随意“土洋结合”
有些主持人不是为了内容的需要,而适当的插入外语,而是纯粹用外语当“噱头”,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
6.认为读错字、白字无伤大雅
当前的广播电视播音中读错字、白字的现象已不属个别,特别是在广告节目中错别字高频率的出现,大有以讹传讹之势。而在同一个频道,同一个节目中,甚至一个错别字反复出现。
以上列举的六个“误区”,是我对广播音乐所做的观察,如何走出误区,我也进行了分析,但这终究是以己之见、一家之言。
(二)电台主持人如何走出语言风格方面的误区
1.在节目中坚持用正常的播音方式说话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京剧独白中不用快板形式说,而是用正常的播音方式说,那你欣赏的情趣非被破坏不可,就达不到艺术享受的目的。以此及彼,在广播中用了京剧中的“西皮快板”式的说白,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觉得,在主持节目中借鉴一些其它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也不是完全不可,但一定注意所借鉴的方式与所主持节目是否能够达到彼此的协调。
2.怪僻的发音习惯并不等同于个性化语言
其实,我们应该明白,怪僻不等于个性。个性与共性相联,而怪僻与共性无关。广播电视播音、主持风格的共性就是标准的普通话,以及基本的发音规律和技巧,而个性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灵活机智的发挥。如播音、主持人在风格上是清脆、甜润,还是庄重、淳朴;是热情奔放,还是沉稳含蓄。这就是播音、主持人的个性,也就是说凭其个性,你才能区别水均益与方宏进之不同;敬一丹与刘纯燕之区别。而怪僻永远是播音、主持艺
8
术中的病态,与个性风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3.“方言、乡音”要注意因地制宜
在欢快、娱悦的电台中巧妙运用“方言、乡音”,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种“方言、乡音”只能作文艺节目中的语言铺垫和补充,而在正常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中把“方言、乡音”作为普通话来讲是很不严肃的。所以,还是那句话,运用方言主持节目未尝不可,但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
4.不要盲目模仿港台腔,提倡使用普通话
随着改革开放而解冻的文艺禁锢,使大量的港、台文艺作品融入内地,港、台文艺界、影视界带有喃喃的闽南腔或潮洲调,给人一种新鲜、神秘的感觉,再加上一些经济利益的驱使,就使个别播音员、主持人爱屋及乌,将港、台腔代替普通话来讲。其实,港、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也未必认为自己的口语是正宗的国语,他们何尝不想把普通话讲得标准些,只是因为传统的方言习惯局限,形成现在的语言现象,他们使用的不规范“普通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此说来,我们丢弃自己的正宗,而去学别人的弊病,不是邯郸学步了吗?
5.不要生搬硬套的“土洋结合”
为了内容的需要,在汉语节目中插入些外语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有些节目的情节非常适用汉语播出,而我们的播音、主持人却生硬地插入外语,让不懂外语的受众戏喊“鬼子来了” !其效果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6.提高纠错意识,不要误人子弟
纠正错别字、消灭错别字似乎是文化界一个共同的、永恒的“工程”,而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中尤为突出。假设:一个教授在课堂上讲三个错字,影响面只有几十人,而一位播音员、主持人在一次节目中讲错一个字,其影响面何止千千万万人。由此说来,我们在工作中如任其错别字、白字在我们的电波和荧屏上存在下去,不也是误人子弟嘛。
作为一个电台的主持人,肯定会在节目中流露自己的爱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这在我看来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但这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在个人的思想转化成人人都能听见的声音的之后,
9
我会在静下来的时候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节目,每当听到自己的节目中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常常令我感觉如芒在背,坐立不安。我经常会想,如果电波传递的是文化,那么我传递的究竟属于其中的哪一部分呢?在迷茫之后,我觉的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地学习,一点一滴的积累自己的经验,培养自己的各种素养。然后通过自然的、自己的语言,把我想表达的东西如实地告诉给听众,这样,我的语言风格就会自然的呈现,我的个性就会真正体现。虽然,我现在还做不到,但是我会努力。而这篇论文的完成就是这份努力其中的一部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