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华汉语学习网www.100hanyu.com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

《左传桓公十五年》

(18)齐晋之事,又乌足道乎?《汉书司马相如传》 (19)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三、古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及其用法 在讲到“也”“矣”“焉”的时候我们讲过,古代汉语的句末语气词可以分为两类,也可以分为三类,两类是指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作为疑问语气词,古今差异很大,现代汉语主要是“吗”“呢”“吧”,而古代汉语是“乎”“欤”“耶”“哉”。“欤”“耶”原只作“与”“邪”,“与”“欤”、“邪”与“耶”是古今字。“欤”“耶”意义相近。

疑问句类型 古代汉语所用词 现代汉语所用词 是非句 乎(纯粹疑问) 吗 欤耶(要求证实)

特指句 乎 欤 耶 呢 选择句 乎 欤 耶 呢 反问句 乎 哉 欤 耶 吗 呢 猜测句 乎 欤 耶 吧 (一)用在非句中

(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2)乐正夔一足,信乎?《察传》 (3)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

(4)子非王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5)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庄子秋水》 (6)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苏询《六国论》 前二例是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发问,故用“乎”,后四例是大约已经知道这么一件事,但还敢确定,要求证实,故用“与、欤”“邪、耶”,二者不能互换。

(二)用在特指句中

(1)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史记陈丞相世家》 (2)孰谓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3)虎兕出于柙,龟王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4)问君为谁欲?田父有好怀。陶潜《饮洒诗》 (5)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史记季布列传》 (6)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前二全是纯粹的疑问,后四例并不是纯粹的疑问,二者,一般不能代换。 (三)用于选择句中

(1)滕,小国也,问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2)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妖祥乎?《庄辛说楚 王》

(3)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 (4)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欲?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耐我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6)知(智)不足耶?意知而力不能行耶?《庄子盗跖》 前二例是纯粹的疑问句。 (四)用于反问句 (1)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中华汉语学习网www.100hanyu.com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

中华汉语学习网www.100hanyu.com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

(4)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谏假道》 (5)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滕公上》 (6)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7)赵五届以一壁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8)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鲁仲连义帝秦》 (五)用于猜测句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 (2)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 (3)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4)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5)得非诸侯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 (6)谚曰:“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其此之谓邪!《史记·滑稽列传》 (7)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其??乎(欤、耶)”疑问的色彩浓一些,“其??也(矣)”则肯定的色彩浓一些。 (8)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官之奇谏假道》 (9)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这里讲一下句末的“诸”。

“诸”在古代汉语中很多时候是“之乎”的合音,它可以用在句中,也可以用在句末。 作为“之乎”的合音,处在句中时“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如: (1)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昭王之不复,君其向诸水滨。《齐桓公伐楚》

例(1)的“诸”和例(2)的“诸”都是引进行为的处所。处于句末的“诸”不同,作为“之乎”的合音词,“乎”是疑问语气词。如:

(3)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之行之。”《论语·先进》 (4)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文王之囿》 (5)“不识有诸?”曰:“有之。”《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 上面三例,都是前问后答,问时句末用“诸”即“之乎”,答时不用诸(不能用)只用“之”,“诸”作为疑问语气词的作用非常明显。

四、几种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古代汉语中,疑问句中有几种很常见的习惯说法,有些比较好懂,有些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阅读古书时我们必须予以注意。

1、如(奈、若)??何

“如??何”是古代汉语表示疑问的一个惯用句式,中间可以加入名词或代词,其中的“如”也可写成“奈”“若”。如:

(1)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4)若然者,吾奈之何?《庄子·人间世》

(5)且如今日蛮洞,能有几大,若不循礼,朝廷亦无如之何。《朱子语类·论文》 “如(奈)??何”的“何”是疑问代词,“怎么样”的意思,“如+名(或代)”是介宾法结构当“何”的状语,“如宋王何”意为“把宋王怎么样”,“奈若何”意为“对你怎么办”。其余类推。“如??何”之中的代词“之”本来是有实在意义的,但后来有时“之”变成无实在意义,“如之何”就与“如何”一样了。如:

中华汉语学习网www.100hanyu.com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

中华汉语学习网www.100hanyu.com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

(6)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经·齐风·南山》 (7)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幽风·代柯》 (8)二,吾独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论语·颜渊》

(9)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齐晋鞌之战》前两例“如之何”“如何”同,都在句中作谓语,“怎么样”的意思。后四例“如之何”与“如何”同,都在句作状语。“怎么”的意思。

2、孰与

“孰与”开始时是两个词,“孰”为疑问代词,“与”为介词,为宾语前置。如: (1)(尉佗)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说范·奉使》

(2)鬼神孰与圣人明智?《墨子·耕柱》 例(1)“我孰与皇帝贤”即“我与皇帝孰贤”。试比较: (3)咎犯与赵衰孰贤?《说苑·善说》 例(1)例(3)都同出《说苑》,例(1)“孰”“与”相连,例(3)“孰”“与”分开而且词序不同,而内容一样。

“孰与”有时候已经完全凝固,不宜拆开解释,意同“何如”,用来比较二者的之下,它与前一种在语言形式上少了后面的形容词。如教材中“救赵孰与勿救(强)”,“廉将军孰与秦王(强)”,后面的形容词不用了,但比较的意义也隐含其中。又如:

(4)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3、不亦??乎

这种句式用于反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也??吗”。这种句式比较好理解,请看教材中的例子。

4、何??之有

这主要也用于反问句,乃“有何”的倒装,中间的“之”是复指“何”的。这种句式也比较好理解,请看教材中的例子。

5、何(奚、安、焉、恶)以??为(w?i)

这也是用于反问句中的一种常见句式,其中的“何”是疑问代词,“以”是介词,有时用“用”“为”已经虚化为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整个句式意思是“为什么用得着??呢”。句式中的疑问代词以“何”为常见,也可以是“奚、安、焉、恶”等,中间插入的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如:

(1)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2)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3)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晋书·王湛传》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5)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五、语气词的连用 句末语气词可以连用,有时是陈述语气词和陈术语气词连用,有时是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一般是两个语气词连用,也有三个语气词连用的。如:

(1)君子食无其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亦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与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3)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 (5)善败由已,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中华汉语学习网www.100hanyu.com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

中华汉语学习网www.100hanyu.com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

(6)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7)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8)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9)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

前三例是陈述语气词和陈述语气词连用,其中(1)(2)是两个连用,(3)是三个连用。中二例是疑问语气词与感叹语气词连用,都是两个连用。后四例陈述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其中(6)(7)为两个连用,例(8)(9)为三个连用。从陈述疑问和感叹三类词气词的次序看,如果不同类别的语气词连用的话,那么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词气词往往在陈述语气词的后面,而感叹语气词往往在疑问语气词的后面。

陈述词气词+疑问语气词(矣乎) 感叹语气词(也哉)

疑问语气词+感叹语气词(乎哉)

陈述语气词+疑问语气词+感叹语气词(也乎哉,也矣哉) 语气词连用,不用的语气词各自表达各自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如例(4)为感叹句,例(5)(6)(8)为反问句,例(7)为疑问句,例(9)为感叹句。

第四单元 文选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上)

【题解】

本文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答,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中以梁惠王“爱民”而国未见强的困惑为切入点,设喻作答,对梁惠王循循善诱,解其惑而释其疑,巧妙地阐述了他仁政为治国之本的政治主张。

【补充注释】

“河内凶”一句——古代“吉”“凶”常对举,“凶”指不吉利,后引申为特指收成不好。 充甲曳兵——扔掉铠甲,拖着武器。成语源此。

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自己才跑)五十步而取笑跑一百步的人。 则何如:那怎么样呢?

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啊。 谷不可胜食——“胜”,“不胜枚举”的“胜”。下“胜”同。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使老百姓供养生者安葬死者都没有遗憾了。是——指示代词,指代上面三种情况。养生丧死——两个动宾词组并列,“生”“死”都用如名词。

王道——儒家理想中的政治,与“霸道”(用武力征服别人)相对,“王道”是用仁德征服别人。

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谨庠序之教——小心地从事学校的教化。

黎民——百姓,因百姓头缠苍色(黎)的头巾而名。 然而不王者——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然而”是两个词,“然”承上,“而”启下。 未之有:没有过这种情况。

“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啊)。两个判断句,

中华汉语学习网www.100hanyu.com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

中华汉语学习网www.100hanyu.com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

一肯定一否定。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句——这与刺死了人还要说“不是我的过错啊,而是武器的过错啊”有什么不同呢?注意这句话的句法结构——“于”字连同后面组成介词宾词组,古汉语中作补语,现代汉语要调到动词谓语“刺人而杀之”前作状语。“刺杀”是动补结构,现代是一个双音词,上古却是两个词,故用“而”连接。

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来到你这里来了。焉——兼词,于是(是指代处所)。

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

【题解】

本文是《梁惠王上》中的一章。

孟子游说齐宣王,宣扬其仁政的主张。文章先从齐宣王对禽兽施恩入手,导其仁王道之心;继而以举羽毛与举千钧作例,导其虽有忍心而不推恩于百姓,仍不能行王道;接之以“缘木求鱼”喻行霸道之无益,并以邹人与楚人战为喻,故意危言耸听地陈行霸道之害;最后正面提出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全文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叠用比喻,层层深入,具有先声夺人、逼人就范的逻辑力量。

【补充注释】

可得闻乎——能够听一下吗?得——能。

是以后世无传焉——所以后代没有传述下来。焉——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过有关他们的事情。之——指“齐桓晋文之事”。 “无以,则王乎”——如果非要我谈一谈,那就谈谈王夫下的道理吧。古文“已”“以”相通。无以——不停止,即不得不说。

保民而王——安抚百姓而统一天下。《说文》——“保,养也。”即抚养,安抚。 莫之能禦——没有人能阻挡住他。禦——抵御,阻挡。

何由知吾可也——从哪里知道我行呢?何由——“由何”的宾语前置。 牛何之——牛要到哪里去,宾语前置。 将以衅钟——将用来祭钟,“以”后省宾语“牛” 若无罪而就死地——那样没有过错就走上杀场。若——代词,如此。就——动词,走向。 不识有诸——不知道是有这样的事吗。诸——“之乎”的合音词(“乎”表示疑问语气)。 以王为爱——认为王是吝惜的。爱——《老子》——“甚爱必大费。”今成语有“爱财如命”。

吾固知王之不忍也——固,本来。之——介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诚有百姓者——郭锡良本注作“的确有这样的老百姓”。郭说似较佳。 吾何爱一牛——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

即不忍其觳觫——就是不忍心那发抖的样子。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王对百姓认为你吝啬这件事不要感到奇怪。“于”在后面组成介宾词组作“异”的补语,翻译时要把它调到前面当状语。无——通“毋”,不要。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你的用意呢?之——指代不忍其毂觫而易之以羊的用意。 隐其无罪——可怜它没有过错。隐——怜悯,同情。今有“恻隐之心”。 是诚何心哉——这的确是什么心思呢?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应当的啊。谓语前置句,意译可译为“难怪老百姓认为我吝啬啊”。

是乃仁术也——这就是行仁政的途径啊。“术”本义为路,此为引申义。是——指下文的“见牛未见羊”。

中华汉语学习网www.100hanyu.com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

中华汉语学习网www.100hanyu.com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左传桓公十五年》(18)齐晋之事,又乌足道乎?《汉书司马相如传》(19)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三、古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及其用法在讲到“也”“矣”“焉”的时候我们讲过,古代汉语的句末语气词可以分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xiqu7phhy1xkfw974l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