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说课
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教无类>>
一、说教材:
<<有教无类>>是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的重点篇目,这一单元
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词语句式的同时,掌握孔子的思想。该文集中反映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他“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仍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二、说题目:对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 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
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 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 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儿时起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通过对个人及门下弟子成长经验的总结,孔子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其中的'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距悬远.孔子认为平民通过教育和实践亦可达致大境界,可以有大作为,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对象的认识基础。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其次,也来自他的仁爱思想.据《左传》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坚持主张'仁者爱人'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语、诸、其、敢、进、退”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3、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第 1 页
(1)诵读法 语文课需要诵读,在诵读中领会内容,在诵读中去感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步的诵读部分在课下完成,课上验收。 (2)点拨法 本课属于比较浅易的文言文,布置预习,让学生利用好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教师点拨突破第一个教学目标。
(3)交流讨论 拓展思维,联系生活 当今的学生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乐于和社会联系,并且也联系的非常紧密,学习古代思想的时候,更愿意体会到古为今用,联系生活。所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思维,进行交流讨论。 六、说学习者特征
前几章的《论语》学习为学生学习本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生了解到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在生活中的重要体现,以及孔子的为人处世的态度等,为理解孔子思想打下了基础。
我讲授的班级是二年七班,文科普通班,学生的文言文自学 能力稍差,但情商较高,站在赏析的角度,每节课不求所有学生每个知识点都夯实到位,但求其在文中思想上择其一二心领神会即为收获。我更想通过这一课使学生明白人自古已有本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我们现今却没有,或许有也不能让别人给我们客观加上各种等级烙印。老师在教时没有“类”,而通过学习自己要努力改变学习能力的差异算是些许成功!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主要设置三个课堂问题。
(一)老师检查学生对选文十则的翻译情况和对重点词语的掌握。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告诉 闻斯行诸 之乎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语气词,怎么,表反问 赤也惑,敢问 谦辞,表示冒昧的请求别人 求也退,故进之 使动,使前进 由也兼人,故退之 使动,使后退 (二)点拨学习选文
同桌之间辅助翻译原文,并阐明句中道理。教师点评。 (三)联系实际交流讨论
目的:分组讨论,为体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进一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关注社会,激发学习兴趣。
1、看一下当今社会还有哪些社会现象有违“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你认为该怎样解决?
2、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八、教学回顾:
孔子的'有教无类',既是学生不分资质,也是一个教育效果的表示。这不仅是孔子作为老师的想法。也贯彻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
孔子的教学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以致于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发表了宣言,宣言中说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
第 2 页
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成就了他大成至圣先师的荣耀。我们现今的教育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
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