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整理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1.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综合应用)

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又有部分质变。

意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

1.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及其意义。(综合应用)

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而联系起来。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槽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简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意义。(综合应用)

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积极因素,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第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第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意义: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 (一)原因和结果

1.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2.因果联系的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是普遍联系的,承认二者联系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否定二者联系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统一:①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3.因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简单应用)

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性与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只承认某一方面的话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趋势,二者

6

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①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简单应用)

①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我们应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②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我们应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③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要经历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2.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①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简单应用)

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其次,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 (四)内容和形式

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第二,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第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①内容决定形式。②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③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在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二者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死的决定。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3.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简单应用)

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理,注意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五)本质和现象

1.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2.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①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③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①本质不能脱离现象。②现象不能脱离本质。③本质决定现象。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真象与本质是一致的,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与本质是不一致的。 3.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简单应用)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第二,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和自然规律

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客观性和普遍性。

2.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7

1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并非存在于人们自觉活动之外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而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2.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社会性劳动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分三个阶段: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3.社会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4.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内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人还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系统引起的反射。

6.意识的主观性包括:① 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② 意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反映客观事物③ 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

7.意识的客观性包括:① 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② 反映着客观事物 ③ 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 ④ 创造来源于客观世界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简单应用)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同时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意识能动性主要表现在:①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 意识活动能改造客观世界 ④ 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 3.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其意义。(综合应用)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四节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1.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解放思想:就是要从那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综合应用)

首先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其次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P90

1.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2.在整个哲学中,本体论对哲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93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实践是人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8

8.“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意识是主观自生的,这是唯心主义

4.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社会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② 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③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主体 P97

1.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2.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有:①自然的物质基础(自然性) ②社会历史性 ③能动性 3.认识的主体的结构分为:①个体 ②群体 ③人类整体 2.认识的客体 P100

1.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①自然客体 ②社会客体 ③精神客体 3.认识客体的性质特点:①客观实在性 ②对象性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P101

1.实践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

2.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主体必须认识和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改造才能成功。 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简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本质的理论意义(综合应用)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①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②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③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2.在哲学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中,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驳斥不可知论(英国休谟,德国康德)最有力的论据

4.能动性是区别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同机械唯物论的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分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①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②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的

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它们相互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第二,它们相互联系,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割裂二者,就会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P109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

①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②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1.简述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简单应用)

认识的反复性: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

首先从客观方面来考察:一,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

9

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 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2.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 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理由: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属性 1.真理和谬误 P113

1.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应有两种:①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的是真理。②歪曲的反应客体的认识的是谬误。 2.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对立体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统一表现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真理的属性 P114

1.真理的客观性是有两个含义: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承认真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3.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它的含义是:

①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② 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4.真理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它的含义是: ①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扩展。

②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和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5.简述真理绝对性、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综合应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具有相对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把它作为指导思想,它又有相对性,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P117

1.唯心主义哲学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有:

① 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② 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2.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P118

1.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简单应用)

第一,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第二,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人们通过把变成现实的东西同原来的观念、思想加以对照,从而判明这个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使认识得到检验。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P119

1.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这个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

①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②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做出检验。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指:①任何实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局限性。②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10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整理版) 

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1.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综合应用)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关系:第一,量变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xci66vu9q5nrap1rg1l036aw5tvxo00xp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