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从业考试《会计基础》冲刺串讲讲义-全-福建篇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的分类: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又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分。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 其他会计职能: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 (二)会计计量属性 ①历史成本。 ②重置成本。 ③可变现净值。 ④现值。 ⑤公允价值。
三、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对象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P6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律主体(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法人)。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
经营下去。
企业会计核算必须以持续经营为基础和假定前提。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四)货币计量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二、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第三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构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框架,收入、费用及利润构成利润表的基本框架,因而这六项会计要素又称为财务报表要素。
1.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特征)
资产按流动性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P13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商誉不属于无形资产。
2.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按其流动性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P15
3.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又称股东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P15
资本公积包括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合称为留存收益。
4.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
难点:账户的结构。
第一节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P20
(二)动态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企业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出。费用由产品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构成。
第二章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与一般要求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四)资本的增减
(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成本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二、企业会计等式
(一)静态等式(最基本)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来源于权益,资产与权益必然相等。
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P18
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行政事业单位为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设置了五项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P17
6.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有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6)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P25)
第三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一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
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称为会计科目。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
明细分类科目: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
对于明细科目较多的总账科目,可在总分类科目与明细科目之间设置二级或多级科目。 会计科目按其所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共同类、成本类、损益类六大类。P27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相关性原则。(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表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明细科目的设置。
第二节 账户
一、账户的概念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账户的分类
(一)按照其所反映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详细程度及统驭关系分类: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会计账户是根据总分类会计科目设置的,简称总账账户或总账;明细分类会计账户是根据明细分类会计科目设置的,简称明细账。
总账账户称为一级账户,总账以下的账户称为明细账户。 (二)会计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根据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可将其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共同类、成本类、损益类六类。
P27
三、账户的基本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账户右方称为“贷方”,左右两方分别用来记录增加额或减少额。究竟哪一方记录增加额,哪一方记录减少额,取决于账户的不同性质和结构。
账户四项金额要素的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账户的基本结构具体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所依据记账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
四、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一)联系:会计科目与账户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设置会计账户的依据,是会计账户的名称,会计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
(二)区别:
会计科目仅是名称,没有结构;而会计账户则有一定的格式结构,能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及结果。
如果出现计算性质的选择题,一般围绕账户结构中的余额、发生额出题(结合会计等式)。
第四章 复式记账
重难点:借贷记账原理、会计分录的编制
第一节 复式记账法
所谓记账方法,就是在账簿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按其记录经济业务方式的不同,记账方法可以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一、复式记账法的概念
复式记账法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法与单式记账法相比,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1.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同时登记。 2.由于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账户中进行登记,因此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便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一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是建立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的基础上,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