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00125组织行为学(2016年版)复习资料
绪论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③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
意度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① 跨学科性② 系统性③ 权变性④ 实用性⑤ 科学性
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工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工业社会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奥“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管理心理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组织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心理学年鉴》 组织行为学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科学管理之父)、韦伯(组织管理父)和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古典科学管理理论
(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把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权变理论:费德勒、路径-目标理论:豪斯
(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归纳综合、演绎推论、检验 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
观察法的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缺点:花费的时间多;观察得来的材料难以量化,难以说明刺激条件与行为变化之间的精确关系;有些被观察者难以接受,他们觉得自已受到了监视和威胁,在心理上对观察人员产生反感,同时也可能造成操作动作变形。 注意事项:
1)要注意工作行为样本的代表性
2)观察人员在观察时尽量不要引起被观察者的注意,干扰被观察者的工作。 3)观察前要有详细的观察提纲和行为标准
4)观察者要避免机械记录,应反映工作有关内容,并对工作信息进行比较和提炼 (二)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访谈法的优点:
(1)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内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 (2)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收集多方面资料;
1
(3)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察法不容易发现的情况,有助于管理者发现问题; (4)有助于与员工的沟通
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的技巧,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2)比较费时、费力、成本较高;(3)无法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算
问卷法的优点:(1)调查范围广;(2)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3)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缺点:(1)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
(2)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调查者是否了解问卷中的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和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
(3)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交流和沟通,因此,被调查者可能不积极配合,从而影响调查的质量。 (三)个案分析法
(四)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五)心理测验法:常用的心理测验有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倾向性测验等 (六)情景模拟法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人性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泰勒制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经济人”的观点
“经济人”的观点把人看做是“经济人”,认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的主要动机就是获得经济报酬。
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
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 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二)“社会人”假设: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是这一假设建立的基础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1、人是“社会人”
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 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 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 基本“社会人”假设的管理
第一,管理人员不应该只是关注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还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第二,管理人员在注重指挥、监督和控制等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整体感,激起员工对组织的奉献精神,培养员工的群体意志,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在实行奖励措施时,应主张集体奖励制度而不是主张实行个人奖励制度。
第四,管理人员的职位要进行轮换,不应该只局限于计划制订、组织工序、产品检验等,而应该在员工和上级之间起到联络人的作用,负责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 第五,主张“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自我实现人”也叫“自动人”。这种人性假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克里斯?阿吉里斯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等人提出来的。
2
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
1、管理重点的变化:把管理的重点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工作环境上面。 2、激励方式的转变: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是那些内在的激励因素。
3、管理制度的变化;主张管理权限的下放,建立参与和决策制度、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及制订发展计划
4、管理职能的改变: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在于尽可能为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员工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四)“复杂人”假设 埃德加.沙因的《组织心理学》 “复杂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第一,每个人的需要后能力各不相同,工作动机是复杂多变的,难以进行统一、明确的概述。 第二,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和动力。 第三,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当中,同样可能产生不同的动机模式。
第四,一个人能否感到心满意足,是否愿意为组织出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动机构造模式,同组织之间的关系、工作的性质、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动机的强弱及与同事之间的相处状态等。 第五,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应做出不同的反应。 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 4、刺激影响行为
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评价:否认遗传的作用、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新华生主义
这一学派认为研究对象是行为本身,主张以实验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行为分析,并找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影响较大的是托尔曼的理论、赫尔的理论、斯金纳的理论 卢因的观点: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景力场 个体行为规律
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行为的特征(1)目的性(2)自主性(3)社会性(4)连续性(5)持久性(6)可塑性 人的行为模式:S-R模式(刺激与行为反应模式) S-O-R(刺激、个体、行为反应模式)
个体行为规律:客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观需要——内在动机——具体行为——方向目标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
3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认识过程是个体心理过程的基础,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
1、认知阶段:(1)认知形成阶段,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2)认知发展阶段。
记忆是人们对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保存,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可再显现出来。记忆一般包括四个部分:识记、保持、回忆、认知。 思维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知识阶段
知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总之,个体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
情感过程:个体情感表现的基本形式有喜、怒、哀、乐、爱、恶、惧,在个体行为活动中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声调、动作表现三个方面。
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活动的特点
(1)意志活动是有意志、有目的活动 (2)意志活动是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
(3)意志活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活动实现的
随意活动提现了对意志的调节作用,主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激励;二是克制。 意志的表现(1)坚毅性(2)果断性(3)自制性
个性心理的含义: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个体独有的并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整体特性。 个性心理的构成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机能的特殊结合。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刺激(原因)——个体(需要、紧张、不舒服)——反应(行为) 行为科学家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划分为两种: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潜在性5.可变性6.社会制约性 动机的定义:动机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需要与动机既相似,又有着严格的区分。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
需要转化为动机必然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需要对象的确定;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可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 动机的三种机能
动机具有原始性、内隐形及实践活动性的特征 1)始发机能 2)选择机能 3)强化机能
4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 第二,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 第三,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
第四,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第五,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不论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如何复杂,都能明显揭示出需要、动机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即需要——心理紧张——动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需要满足——新需要产生。
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价值观的属性包括内容属性和强度属性 价值观的作用
1、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
2、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成员进行行为分析
3、价值观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及行为进行合理化,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
4、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个人的决策行为
态度的慨念: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个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
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意向成分,即ABC模型 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调整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现功能、知识功能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① 态度影响认识和判断② 态度影响行为效果③ 态度影响忍耐力④ 态度影响相容性
工作满意度定义:工作满意度是指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 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1.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4.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
知觉的内涵:所谓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社会知觉的内涵:社会知觉是在知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社会知觉的特征:1)认识对象的独特性2)知觉过程的双向作用性3)信息加工过程的独特性 知觉过程五个阶段: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影响知觉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个性特征 (二)知觉对象的特征
1)接近律:在时间、空间上接近对象,有被知觉为同类的倾向 2)相似律:具有相似性的对象往往容易被知觉为一组
3)闭锁律:人们能够把分散但是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的反应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4)连续律: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联系的对象往往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 (三)知觉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 知觉偏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