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腺癌TNM分期(AJCC)第六版
1、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is (DCIS) :导管原位癌; Tis (LCIS) :小叶原位癌; Tis ( Paget’s) :乳头Paget’s病,不伴有肿块。
注:伴有肿块的Paget’s病按肿瘤大小分类。
T1 :肿瘤最大直径≤2 cm。
T1mic :微小浸润癌,最大直径≤0. 1 cm;
注:如果有多个微浸润灶,则按最大浸润灶分类,不能将各个微浸润灶相加;如果有多个较大浸润灶时,应将其注明。
T1a :肿瘤最大直径> 0. 1 cm,但≤0. 5 cm;
T1b :肿瘤最大直径> 0. 5 cm,但≤1 cm;
T1c :肿瘤最大直径> l cm,但≤2 cm。
T2 :肿瘤最大直径> 2 cm,但≤5 cm。 T3 :肿瘤最大直径> 5 cm。
T4 :不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 a)或皮肤( b) ,如下所述:
T4a :侵犯胸壁,不包括胸肌; T4b :患侧乳腺皮肤水肿(包括桔皮样变) ,溃破,或限于同侧乳房皮肤的卫星结节;
T4c :T4a与T4b并存; T4d :炎性乳腺癌。 2、区域淋巴结(N) (1)临床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如已被切除) 。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1 / 6下载文档可编辑
N1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固定或相互融合;或虽然缺乏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 但有临床证据*显示的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
N2a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互相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
N2b :仅有临床证据*显示的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
N3 :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或有临床证据*显示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或内乳淋巴结转移。 N3a :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N3b :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转移;
N3c :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临床证据”的定义为:影像学检查(除外淋巴显像)或体检发现,或大体病理标本即可见的异常 (2)病理学分期(pN) a
p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如已被切除,或未行病理学检查) 。
pN0 :无组织学显示的区域淋巴结转移。
pN1 :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和/或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显微镜下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但无临床证据**。 pN1mi :微小转移( > 0. 2 mm, < 2. 0 mm) ;
pN2 :4~9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或内乳淋巴结,但腋窝淋巴结无转移。 pN3 : ≥10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临床证据*显示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同时有1个或更多腋窝淋巴结阳性;或多于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伴内乳淋巴结临床阴性但有镜下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2 / 6下载文档可编辑
3、远处转移(M)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M0 :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 4、临床分期
Stage 0 TisN0 M0
三、放射治疗的指征:
Stage Ⅰ T1N0 M0
--T 〉5cm
(* T1包括T1mic)
--N: 淋巴结转移>3
StageⅡA T0N1 M0
--切缘有浸润
T1N1 M0
--保乳手术后
T2N0 M0
*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应基于化
StageⅡB T2 N1 M0
疗前肿瘤情况考虑
T3 N0 M0
四、内分泌治疗
StageⅢA T0 N2 M0
适应症: ER/PR表达阳性的乳腺癌
T1N2 M0
抗雌激素药物
T2N2 M0
常见的有: 三苯氧胺(Tamoxifen,
T3N1-2 M0
TAM他莫昔芬);托瑞米芬
StageⅢB T4 N0-2 M0
结构与雌激素相似,作用机制是与
StageⅢC 任何T N3 M0
雌二醇在靶器官内争夺雌激素受体,
StageⅣ 任何T 任何N
减少胞质内雌激素受体的含量。
M1
用于绝经前,绝经后
二、St.Gallen 风险分级
芳香化酶抑制剂AI
3 / 6下载文档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