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哈尼族梯田文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浅谈哈尼族梯田文化

约莫四年前,曾有幸去过云南,尤记在西双版纳曾拜访过的一个村寨,僾伲寨,精致的服装,热情好客的性格,勤劳勇敢的作风,能歌善舞的天性,正如每一个少数民族所共有的。然而真正让我记住的这个民族—哈尼族的,却是那零次栉比的梯田,顺着山势的蜿蜒,重重叠叠,层层相连,蔚为壮观。

哈尼族(Hani minority),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江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哈尼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现有人口1660932人,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有十月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的彝语分支。分哈雅、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蹈、罗作舞等。

据有关汉文史籍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势力迅速扩张,进行大规模征服邻近部落的活动,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并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和夷”就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和夷”虽不尽指哈尼族先民,但无疑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内。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后因遭异族侵扰,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滇池昆明一带,再经南迁至滇东南的六诏山区;一条自滇西北迁经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景谷、镇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金属工具的出现和南方百越族群稻作农耕文化的影响,哈尼族的原始农业获得了较前更进一步的发展。哈尼族先民从游牧生活向农耕经济的转化,其根本原因在于适应生态环境的需要,以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使他们由干燥的西北高原迁入气候湿润,雨量丰沛的云南高原,大量吸收了南方原居民族稻作农耕文化优秀成分的必然结果。

哈尼族从迁居哀牢山区之后,即从隋唐时起,便正式揭开了真正意义上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畜牧,与大自然协调相处。他们在原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生态环境及其变化规律,利用哀牢山区山高谷深的切割地貌和气候、植被立体分布的特点,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哈尼族聚居的哀牢山区,由于受南面印度洋风和海拔高低悬殊的影响,在较为阴冷的高山和峡谷中,仍较多地保留着茂密的原始老林,四季云雾缭绕,降雨充足。同时从炎热河谷江河湖泊中蒸发升腾的水蒸气再次化为绵绵雾雨,终年不绝,在森林中汇成无数水潭和溪流。低山河谷江河湖泊中的水均源于此。这是天然的绿色水库,因此,哀牢山区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美称,成为哀牢山区哈尼梯田农业的可靠保障。他们营造梯田,多选择海拔在800米至1300米之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抑郁水稻生长的缓坡地带,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因此营造的梯田层层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在梯田之间修有羊肠小道,行走方便,易于耕作。

经过长期辛勤劳动和生活实践,哀牢山区哈尼族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在梯田耕作上哈尼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制度。这种方法就是在找地开田时,要找不怕风吹、向阳、平缓、无病虫害、雀鸟不来吃又终年保水的肥沃坡地,开成台地后先种三年旱地,待其土熟,再垒埂放水把它变成梯田。哈尼族是通过挖筑沟渠来解决梯田用水的,古歌也唱到祖先们是如何在高山深箐和崖石上克服千难万险挖沟的,他们遇到绕不开的巨大岩石,就在岩石上堆上许多干柴,放火把石头烧红,然后用竹筒背来冷水浇上去炸开石头,这样就可以挖沟了。古歌称这样的挖沟是“挖出了岩神的三朵肝花,挖出了岩神的七朵腰花”,这是多么令人惊奇的景象啊!梯田要求田面要整理得很平,但古代没有测量仪器,怎么办呢?“田不平不要紧,请水兄弟来帮忙找平”,祖先们用放水平田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些都是哈尼祖先智慧和创造精神的表现。

围绕着梯田构筑和大沟挖掘,哈尼族发明了一套严密有效的用水制度,从开沟挖渠、用工投入,到沟权所属、水量分配、沟渠管理和维修等,无不精心经营。如水源管理则发明了“水木刻”。这是根据各家权益设置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横木,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来调节各家各户的用水,如此公平合理而又科学的管理,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给。

对稻作之民来说,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每个村寨都挖有公用积肥塘,牛马牲畜的粪便污水贮蓄于内,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届时举寨欢腾,男女老少纷纷出动,有的还特意穿上盛装,宛若过节般热闹。大家争先恐后用锄头钉钯搅动糊状发黑的肥水,使其顺畅下淌,沿沟一路均有专人照料疏导,使肥水涓滴不漏悉数入田。这一方法省去了大量运肥劳力。平时牛马猪羊放牧山野,畜粪堆积在山,六七月大雨泼瓢而至,将满山畜粪和腐殖土冲刷而下,来到山腰,被哈尼族的大沟拦腰截入,顺水纷注入田,此时稻谷恰值扬花孕穗,正须追肥,自然冲肥正好解决了这及时之需。

利用山区自然条件开垦梯田,是哈尼族的特长和千年的传统。在西南高原之上,凡有哈尼族居住的地方,都有哈尼族开垦的梯田。梯田几乎成了这个民族的标志。作为人类劳动和创造的物质文化实体,梯田凝结着哈尼族悠久漫长的历史,沉淀着丰厚广博的文化和维系着复杂多样的生活

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为特征;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

哈尼族的历史和实践向我们证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模式,这并非是空想,善待自然,利用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唯有如此,我们的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我们的成果才能得以保留,可持续发展不再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空洞概念,而是深入人心的一种现象,一种理念,一种坚持。

哈尼族梯田文化

浅谈哈尼族梯田文化约莫四年前,曾有幸去过云南,尤记在西双版纳曾拜访过的一个村寨,僾伲寨,精致的服装,热情好客的性格,勤劳勇敢的作风,能歌善舞的天性,正如每一个少数民族所共有的。然而真正让我记住的这个民族—哈尼族的,却是那零次栉比的梯田,顺着山势的蜿蜒,重重叠叠,层层相连,蔚为壮观。哈尼族(Haniminority),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wrss9qp625zpal1bu8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