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明确游览路线,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2、品读课文,体会各处景点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各处景点的特点,感受叶老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明确游览路线,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学习生字,梳理线索,分清主次)

一、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谈话导入:

1、谈话:在节假日里,有不少同学跟随着爸爸妈妈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置身名山大川,有的让你沉醉于她的瑰丽,有的让你流连于她的神奇,有的则让你惊叹于她的博大。你曾到过什么地方游览,并说说你的感受好吗?可参照这样的句式。

我游览过(什么地方),那里(什么风光 ),我感到(什么印象)。 2、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释题。“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设计意图:从谈已有的生活导入新课,让学生学着提供的句式,侃侃道出自己的旅游经历,激荡起心中的情思,易引起对新课文阅读的期待。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重点强调\渐\字的读音,“蜒”字的写法。

3、检查自读情况: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三、再读课文,梳理游览线索

1、你跟随着叶老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再读读课文,圈出景点的名称。教师根据汇报交流,完成板书:

上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设计意图:梳理游踪线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更为后面的深入阅读、体验导游角色的语文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2、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3、浏览文本,把文字变成画:

读了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大体情形有没有在你的头脑里形成画面呢?请你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介绍,在自己本子上用简笔画出金华双龙洞的环境。另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画后给同学们介绍画的理由(从文中找出根据)。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可感的形象,这是学科间的融通,而这种方式,有效地实现了文本的整体感悟。 四、分清主次,把握重点

1、默读课文,对照作者的游览过程,说说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分清课文的主次。

2、前后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使教学在抓住重点的同时,兼顾课文其他内容,使学生感受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初步了解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 五、欣赏路上见闻

1、学生自渎1~3分钟,边读边画出喜欢的词句,互相讨论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见 闻)

2、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第二、三自然段。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抓住“明艳”,体会山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朗感情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抓重点句子,体会溪流的变化。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教师作示范朗读,指导读好排比句。)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我设计了两幅不同状态的溪流图,并配上不同的溪声,学生通过比较,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这样一来,既节省了时间,又较好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和背诵。 4、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5、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6、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7、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洞中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探究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抓住重点,组织“强攻”。相信学生,强化自学。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看眼新,重视发展能力。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一、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

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大家对这次的游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幻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⑵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提高语文素养为总目标,从宏观上把握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提高,使课堂教学建立在语文实践的坚实基功上,完全跳出了烦琐分析的泥潭。

⑴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⑵感情朗读6、7自然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明确游览路线,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2、品读课文,体会各处景点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各处景点的特点,感受叶老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明确游览路线,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wlam0yg1u2i4cx3q5al1oirv327pb00pn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