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统计学原理第五版李洁明著知识点总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统计学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1、 统计包含三种涵义

(1)统计工作:一种调查研究活动。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 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工作成果。包括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 统计学: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数据资料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2)统计资料:对现象的数量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实践活动取得的说明对象某种数量特征的数据 原始资料:直接从各调查单位搜集的用来反映个体特征的数据资料 次级资料:由原始资料加工得到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总体特征的数据资料 (3)统计学:是研究总体一定条件下的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方法论学科

统计学的性质:统计学是通用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使用大量观察和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对事物总体的综合认识;统计学结合现象的“质”研究现象的“量”

特点:数量性(统计研究过程是从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从数量上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总体性(统计所研究的是由同类事物构成的群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具体性、社会性 2、统计学的分类

理论统计学:研究的内容是统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

应用统计学:研究的内容是运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统计问题,国民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 3、统计研究方法 (1)方法论——大数定律 (2)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大量观察法 :是指对所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方法。它可以使影响个体的偶然因素相互抵消,显示出现象的一般特征。其数理依据是反映随机现象基本规律的大数定律。诸如,各种基本的、必要的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等。

统计描述法 :指通过对客观实际的调查了解,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从而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借以反映现象总体的总量规模、结构比例、速度快慢等实际状况。统计描述的内容包括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统计模型法。

统计推断法:是以一定的置信标准要求,根据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的方法。统计推断是逻辑归纳法在统计推理的应用,所以称为归纳推理的方法。统计推断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3)统计活动过程

统计设计 :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统计分类分组的设计、统计表的设计、统计资料搜集方法的设计、统计工作各个部门和各个阶段的协调与联系、统计力量的组织与安排, 统计调查 :就是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阶段。

统计整理 :对调查阶段搜集的原始资料,按照一定标志进行科学的分组和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统计分析 :对经整理后的各项综合指标进行分析计算,揭示被研究现象的比例关系和发展过程,阐明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性,通过分析研究作出科学的结论。 4: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所形成的集合 具有客观性、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相对性等特点。

总体单位:指构成总体的个体即每一个单位。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要认识总体必须从总体单位开始,总体是统计认识的对象。

总体或总体单位的区分不是固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统计总体的种类

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大总体和小总体,可加总体和不可加总体 6、标志:指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标志的具体表现称为标志值 品质标志:是表明事物“质” 的特性的标志。如性别、民族

数量标志:是表明事物“量” 的特性的标志。如身高。其中,可变的数量标志又被叫作变量。

统计研究是从登记标志开始,并通过对标志的综合来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因此标志是统计研究的起点。 7、总体单位标志:不变标志(标志表现无差别),决定总体的同质性

变异标志(标志表现有差别),决定总体的差异性,包括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8、变量的种类:确定性变量(由确定性因素:明确的、可解释的、人为的或者受人控制的因素影响所形成,使变量按一定方向变动)、随机变量(由随机因素:不确定的、偶然的、非人为控制的、不可解释的因素所形成的变量);离散变量(只能取整数)、连续变量(可取小数)

9、统计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构成要素:时间限制、空间限制、计算方法、(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

性质:数量性(统计指标是数量范畴,“没有没有数量的指标”)、具体性(总体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特征,即统计指标“质的规定性”)、综合性(对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说明,是由个体数量综合而来的。 )

10、标志与指标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1)一些数量标志汇总可以得到指标的数值(2)数量标志与指标之间存在变换关系。 区别:(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

(2)标志的具体表现,有的用数值有的用文字表示,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 11:、统计指标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内容特征分类:总量指标(单一计量单位,绝对数,数量指标,按计量单位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指标)相对指标(无计量单位,相对数,质量指标)平均指标(双重计量单位,质量指标)

(2)按时间特征分类:时期指标(一段时期累计总量及据此计算的相对、平均指标)时点指标(瞬间的总量及据此计算的相对、平均指标)

12、统计指标体系: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一系列统计指标所构成的整体

如、存在确定的数量关系:产量× 价格=产值;存在某种共同性: 产销比率、盈利水平、劳动效率、偿债能力 指标体系的作用:全面、综合地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分析。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13、统计调查就是按照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地向社会实际搜集资料的过程。

14、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准确性要求和及时性要求是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及时性在准确性要求的前提下才有意义,而准确性也不能损害及时性的要求 15、统计调查的设计(即统计调查方案) (1)确定调查的目的 —— 即为什么调查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 即向谁做调查。调查对象就是我们需要进行研究的总体范围,即调查总体。它是由性质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作为调查单位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表现的直接承担者。

(3)拟订调查提纲和制定调查表 —— 即用什么方法调查。拟订调查项目时要注意几个原则:- 调查项目要少而精;- 调查项目含义要明确;- 尽可能做到各个调查项目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调查表分为:一览表(把许多调查单位和相应的项目按次序登记在一张表格里。这便于汇总,但缺点是分不开,故调查深度不够;)单一表(将一个调查单位的项目登记在一份表或一种卡片上。这便于容纳较多的项目,且便于整理、分类,缺点是繁琐。)

(4)确定调查时间 —— 即在什么时间调查 。要区别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的不同:-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时点或时期);- 调查期限是指调查工作的起讫时间。 (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16、统计调查的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网上调查法。另外,还有电话调查、座谈会、个别深度访谈等方法。 17、统计调查的组织(即调查的种类)——按调查的范围分,统计调查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登记事物的连续性

分,统计调查可以分为:经常调查和一时调查;按组织形式分,统计调查可以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18、统计报表分为:基本统计报表,专门统计报表。

按报送周期长短不同统计报表分为:定期报表(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

专门调查:分为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普查为全面调查,后三者为非全面调查。 普查: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的社会现象的总量。例:每5年一次的经济普查

重点调查:对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指的是这些单位数占总体的很少部分,而研究的标志总量占绝大部分(或绝大比重)。

抽样调查: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先对总体进行分析,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例,选取部分企业进行调查,以了解企业股份制改革后的成果及问题。 19、统计分组

概念: 把同质总体中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单位分开,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作用:类型分组——揭露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反映各类型的特点。 结构分组——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 分析分组——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来选择;要选择最能反映被研究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要结合现象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或经济条件来选择。 20、分组标志的种类

(1)按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分为 : 品质标志分组 —— 反映事物属性差异。

—简单分组,如人口按性别分组;- 复杂分组,亦称分类,如人口按职业分组。

数量标志分组 —— 反映事物数量差异。

- 单项式数量分组 —— 运用于变量变动幅度小、项目少的分组。

- 组距式分组 —— 运用于变量变动幅度大、项目多的分组。

(2)按总体所选择标志的个数分 : 简单分组 —— 按一个标志对总体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 —— 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对同一总体进行分组

对社会经济现象需要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标志对现象进行多种分组,这些分组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体系,叫做分组体系。 21、分配数列

概念: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分组以后,用以反映总体各单位分配情况的统计数列,称分配数列,又可称次数分配,或次数分布。

种类:以分组标志特征不同分为——品质数列、变量数列

变量数列:(1)单项变量数列(单项数列)—— 按每个变量值分别列组编制数列,适用于不连续变量或变量能以整数表示,

其变动范围不大时。

组距变量数列(组距数列)—— 按组距分组编制数列。适用于连续变量或变量可用小数表示,其变动范围较大时。

(2)连续变量数列 —— 可有小数,采取组距式。

非连续变量数列 —— 整数,采取单项式或组距式 (例:一个地区的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 22、组距数列的编制

组限:组距两端的数值。分为上限和下限。

组距:某一组的上限和下限的距离,分等距和异距。组距=上限-下限,等距数列组距=全距R/组数 全距:分组数列中最大值的上限与最小值的下限之差。 组中值:组的上限和下限的中间值。

因数列两端组限形式不同分:开口式组距—最低组与最高组不封口;闭口式组距。 编制步骤:确定组距和组数;确定组限和组中值。 23、关于组限问题

对连续变量,组数也要连续。在登记次数时,习惯上遵守:上组限不在内——适用于越大越好的变量,如产值;下组限不在内——适用于越小越好的变量,如成本。 对不连续变量,组与组间是间断的。 关于组中值问题:

组中值?组的上限?组的下限2闭口式分组的组中值求法:

或?下限?上限?下限2

开口式分组的组中值求法: 缺下限的开口组的组中值?上限?2邻组组距

24、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

表示法—— 即用统计表来表示次数分布。以下累计次数(上限)——即较小制累计。每一组的累计次数表示小于该组上限(变量)值的次数共有多少;以上累计次数(下限)——即较大制累计。每一组的累计次数表示大于该组下限(变量)值的次数共有多少。 图示法:用统计图来表示次数分布——直方图、折线图(在直方图的基础上连接各条形顶边的中点成折线图)、曲线图(组数趋向于无限多时折线图的极限描绘,是一种理论曲线)

1缺上限的开口组的组中值?下限?1邻组组距2

统计学原理第五版李洁明著知识点总结 

统计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统计包含三种涵义(1)统计工作:一种调查研究活动。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工作成果。包括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统计学: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数据资料的一门方法论科学。(2)统计资料:对现象的数量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实践活动取得的说明对象某种数量特征的数据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wkny92dtt03ypi6bk157e16g2f4sy00oo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