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记忆影响时距加工的初步研究*
尹华站1,李 丹1,黄希庭2
【摘 要】摘 要:工作记忆会影响时距加工吗?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该研究采用双任务范式,选择1~6秒为考察对象,操纵时距编码阶段的工作记忆负荷,以平均复制时距、比率分数及差异系数为因变量指标,旨在探讨不同工作记忆负荷对时距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秒、2秒、3秒平均复制长度、复制准确性及变异性不随记忆负荷的大小而变化,4秒、5秒及6秒的平均复制长度随着记忆负荷变大而缩短、复制准确性随着记忆负荷变大而降低、复制变异性随着记忆负荷变大而增大。这意味着工作记忆对时距加工影响具有选择性,可以由时距加工分层机制假说得以解释。 【期刊名称】心理学探新 【年(卷),期】2011(031)004 【总页数】6
【关键词】关键词:双任务范式;注意偏离假设;工作记忆需求假设;时距分层机制假说
1 前言
工作记忆会影响时距加工吗?时间信息加工模型假定:当时距加工开始时,起搏器以一定频率发放脉冲,脉冲经过被注意监控的开关之后,被送至累加器进行累加,继而被转换至工作记忆或长时记忆中存储[1]。换言之,工作记忆一定程度会影响时距加工。为了证实这种假设的合理性,研究者采用双任务范式探讨了工作记忆对时距加工的干扰效应[2]。其基本逻辑是:如果工作记忆会影响时距加工过程存储脉冲的数量,那么采用其他任务占用工作记忆资源,会导致
存储脉冲的丢失。被占用工作记忆资源越多,脉冲丢失的越多,加工所得主观时距越短。
近二十年来,工作记忆对时距加工的干扰效应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3]。最初为了验证工作记忆会干扰时距加工过程,Fortin等(1993)设计了四个实验,实验一结果发现,记忆扫描作业对时距产生作业的干扰效应与记忆扫描项目的数量成正比;实验二结果发现,视觉搜索作业(涉及少量工作记忆加工)对时距产生作业的干扰效应与实验一基本类似,只是程度略微减弱;实验三和四结果发现,视觉搜索作业(涉及注意资源的分配)对时距产生作业没有干扰效应。这项研究意味着干扰效应很可能不是一般性注意资源的分配所致,而是由于非时间任务占用了工作记忆,导致时距加工过程存储的脉冲丢失。后来,Fortin和 Breton[4]研究进一步指出,干扰时距加工的是字母工作记忆提取过程(主动性加工),而非字母工作记忆保持过程(被动性加工),这在 Fortin[5]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Fortin及其同事将研究发现的产生时距均随着工作记忆加工难度而延长的现象归因于工作记忆干扰了时距产生,并用时间信息加工模型进行了解释[6]。起搏器以一定频率放脉冲,脉冲在累加器中得以累加,继而被转换至工作记忆中。当完成时距产生任务时,脉冲经累加器转换至工作记忆,继而与存储在长时记忆中靶时距的脉冲数量进行比较,待足够接近时,停止产生时距。如果时距产生阶段伴随非时间工作记忆任务,就会导致累加器的脉冲向工作记忆转换时发生丢失,非时间工作记忆任务难度越高,丢失脉冲越多,以致若想累加到与靶时距相同数量的脉冲需要更长客观时距。然而,Fortin及其同事的系列研究存在两个局限:其一,探讨时距加工机制的方法较多,方法之间存在差异且每一种方法都可能与时距加工基本认知过程相联系[7],
因此采用时距产生法的研究结果很难推广至采用其他方法的研究。其二,已有研究表明大量练习会使时距加工变异大幅度降低[8],且使被试对实验任务次要特征的改变非常敏感[9]。
时距复制任务不需要被试过量练习靶时距,且以往研究表明非时间加工对时距复制有影响[10]。因此,一些研究者开始采用时距复制法探讨工作记忆对时距加工的干扰[11]。Fortin和Couture(2002)以1.85~6.45秒为考察对象,操纵了复制这些时距阶段的工作记忆负荷(字母再认任务的难度),结果发现1.85~6.45秒时距加工均受工作记忆影响。然而,这项研究以听觉信号编码时距,而以视觉信号复制时距,这种跨通道的转换可能让复制时距的长度产生较大的误差[12]。其次,这项研究结果发现1.85~6.45秒的平均复制时距随记忆负荷增大而延长,但是这种延长现象除了解释为工作记忆干扰了时距复制之外,还可能由于时距复制阶段的按键反应可以主观控制,因此复制阶段的时距加工任务和字母再认任务可能没有同时进行,而仅是相继发生的,这也会表现出随着字母再认任务负荷增大,平均复制时距延长。最后,以平均复制时距为指标固然可以判断工作记忆对时距加工的偏差趋势,而差异系数也能从另一个侧面更好地反映工作记忆对时距加工能力的影响趋势。为此,研究采用双任务范式,选择1~6秒为考察对象,操纵时距编码阶段的工作记忆负荷,以平均复制时距、比率分数及差异系数为因变量指标,旨在验证工作记忆负荷对时距加工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20名自愿参与实验、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的各系科大学生,其中年龄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