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9年高考历史主观题具体评分细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9年高考历史主观题具体评分细则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

历史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 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特点得分标准(0,3,5,7分,答对三个要点得7分)

答案准则:传统科技的集大成(①全面收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②传统科技的总结性著作,③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④重实用性,⑤主要应用于农业、手工业,⑥与农业、手工业密切相关,⑦中国科技百科全书,⑧集中于传统农业和手工业,⑨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适应)

1

2019年高考历史主观题具体评分细则

多总结,少创造(①经验总结,②缺少创新,③缺少突破)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①以实验为基础,②注重实验,③注重实践,④科学理论体系完整)

突破性的科学成果(①注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②牛顿的力学体系,③牛顿力学三大定律,④《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⑤关注自然现象,重创新) 背景得分标准(0,2,4,6,8,答对四个要点得8分)

答案准则: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①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发达,②中国传统农业发达或发展,③中国手工业技术发达,④小农经济的发达)

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①“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②宋应星科考失败,③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触动)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①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②中世纪神学受到挑战,③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①实验事实为依托,②严密的逻辑体系,③数学研究方法,④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奠基)

长期从事科学研究(①“牛顿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原因得分标准(0, 2, 4, 6, 8,10答对五个要点得10分) 答案准则: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②八股取士,③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④儒家思想轻视社会实践,⑤“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⑥科举制度的推行)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①没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②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没有变化,③农耕模式,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⑤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文化专制(①“《四库全书>,不予收录”, ②“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③有专制二字即可)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①启蒙思想的影响,②“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③”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

2

2019年高考历史主观题具体评分细则

员”,④”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⑤“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①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逐步确立 )

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①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 ②“ 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 ③牛顿的自然哲学对启蒙思想产生影响,④牛顿的理论体系与启蒙思想相互影响)。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41.(12分)

3

2019年高考历史主观题具体评分细则

1、修改建议(0,2,4分)

有明确的修改建议(即新标题)得4分,只有批评,无明确合理的建议,得2分 注意: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 2、修改理由(0,3,6,8分)

第一等级:逻辑严密,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条理清晰,多角度、多层次论述(8分) 第二等级:对于修改的理由,有合理的论述和准确的史实陈述(6分) 第三等级:给出修改的理由,也有具体史实,且比较合理(3分) 第四等级: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事实。(0分)

注意:不能违背基本的史实和唯物史观,考生通过修改理由的论述来表达修改的建议,给分时应该综合判断。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特点得分标准(0,2,4,6,8分,答对四个要点得8分) 答案准则:

从现实需要出发(①据儒家思想对法律进行了改革)

删繁就简(①条令减少,规范化,②或具体写出材料中的数字进行比较)

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①“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 ②“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③

4

2019年高考历史主观题具体评分细则

具体行政部门负责,④以刑法为主体)

突出伦理犯罪(①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有明显的等级色彩)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

影响得分标准(0,3,5,7分,答对三个要点得7分) 答案准则:

“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①“《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②西汉时儒学影响较小,)

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①“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①内儒外法,维护封建等级制度,②魏晋时期受儒学影响对法律进行重大改革,③法律条文的等级性加强,④受儒学影响,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⑤儒学的伦理观念融入法律中)

补充答案:①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逐渐深入,②儒学的影响逐渐深入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覆有关于宪法范圊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5

2019年高考历史主观题具体评分细则

2019年高考历史主观题具体评分细则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wjz32py4t48fsc2a7r62i4cx3q5al00q3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