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教学目标
1.感受苏轼在贬谪之中忧谗畏讥的寂寞之情。
2.领会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孤鸿以衬托,来表达自己不能直说的难言之痛的方法。 3.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发热爱古典文学的感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 ,号“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谥号文忠。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父子三人与唐代的韩愈 、 柳宗元 和宋代的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前期 中期 后期 失意自伤 随遇而安 乐观豪迈 低沉苦闷 洒脱旷达 积极向上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朗读诗歌
1 / 7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主旨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
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三、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3、“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息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孤高,洁身自好,孤芳自赏。 孤鸿和幽人是词中的两个主要意象,他们之间有何联系,有何特点,试简要分析
2 / 7
幽人独来独往,心事浩茫,孤鸿轻灵飞动,飘渺若仙,两个意象难分主宾,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高洁自许而孤独寂寞,他们共同构成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
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可以说,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 6、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比兴)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苦苦央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1、这首词首两句写夜深,用“缺、疏、断”几个字极写幽独凄清的心境。
2、下面“时见”两句,说只有幽人独自往来。“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鸿”是对幽人的衬托,是宾。下片把两者合在一起,写孤鸿也就是写作者自己。
3、下片用“惊、恨、寒、寂寞、冷”这许多字面,更明显的写出自己在贬谪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
4、全篇上片见鸿写人,下片见人写鸿,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非人非鸿。把寂寞心绪表达的清超高妙。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世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