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明与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学准备】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师: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出示课题)
(二)新授:(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师: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学生上台演示)
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师: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
师总结: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师: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
1
师总结: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
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
总结: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你们再仔细看看,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
总结: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课件演示)
2.刚才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
三、教师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学准备】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教学过程】 一、完成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完成作品。 二、评价展示
学生完成作品后,学生先自评后相互评价作品。 三、拓展延伸
观察其他几何体在光照射下其结构特点及明暗变化。
2
寻找明与暗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后记】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重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3
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也美丽。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重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学过程】
一、完成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完成作品。 二、评价展示
学生完成作品后,学生先自评后相互评价作品。 三、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寻找生活中美。 【教学后记】
4
第3课:泥浮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
2.技能: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
3.情感: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 【教学重点】:制作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1.欣赏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雕塑馆去参观,想去吗? 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
如:中国唐朝的《昭陵六骏》,《人民英雄纪念碑》、非洲浮雕、青岛沿海的浮雕柱子等或者是其他学生的浮雕作品
师:欣赏到了这么多的雕塑作品有什么感想?
教师拿泥笔筒或完全立体的雕塑与我们欣赏的这些雕塑有什么不同? (生答:一种是完全立体的,一种是在平面的基础上有一部分立体) 2.揭示“浮雕”的概念
师:我们知道,从背景中凸出形象的雕塑称为浮雕。根据凸出的程度不同,还可以分成高浮雕和浅浮雕。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为什么我们说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呢?
生:因为浮雕和普通雕塑一样是凸出的,但却又和绘画一样只能从一个方向进行观察,所以我们这样说。
(二)新授:
学习制作泥版浮雕(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书和师生的共同演示、探究,自己总结出制作的方法)
1.看到这么多的浮雕作品,我想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了,你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浮雕呢?(生答:动物的、人物的、植物的、太阳的等)
2.制作步骤:(1)揉泥。(2)拍泥板。(3)割边。(4)画形象:用铅笔或者自己的泥塑工具在底板上画上形象。(5)堆出大的形体: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