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分析化学名解问答归纳总结精华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名词解释:1.发射光谱: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接受外界能量,使其由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激发态),再由高能态跃迁回低能态或基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发射光谱。 2.吸收光谱:由电磁辐射通过某些物质时,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吸收与其能级跃迁相对应的能量,由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较高的能态,这种基于物质对辐射能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原子或分子光谱为吸收光谱。

3.原子光谱:原子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 4.分子光谱:在辐射能作用下,因分子内能级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

5.朗伯—比尔定律:是均匀、非散射介质对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是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

6.摩尔吸光系数:表示物质的浓度为1、液层厚度为1时溶液的吸光度。 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在某特定波长光的辐射下、原子外层电子对光的特征吸收这一现象建立起来的一种光谱分析方法。 8.特征浓度:指产生1%吸收或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浓度或质量。 9.荧光:物质的基态分子受一激发光源的照射,被激发至激发态后,在返回基态时发射出波长与入射光相同或较长的光,称为荧光。

10.电化学分析:根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电化学分析。

11.离子选择性电极:也称膜电极,能选择性地响应待测离子的浓度(活度)而对其他离子不响应,或响应很弱,其电极电位与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的对数有线性关系,即遵循能斯特方程式。 12.生物传感器:又称生物选择性电极,是将生物物质(如酶、微生物、细菌等),用固定剂固定成敏化膜,然后涂于或贴于离子选择电极的敏感膜上构成的。 13.阳极溶出伏安法:是将被测金属离子()在阴极(工作电极)上还原为金属,如阴极为汞电极,则形成汞齐;在反向扫描时,阴极变为阳极,金属在阳极上被氧化为金属离子而溶出,此时产生氧化电流。

14.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15.容量因子: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平衡时的质量比称为容量因子,也称分配比。

16.分离度: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峰宽平均值之比值。 17.速率理论:单个组分粒子在色谱柱内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要发生千万次转移,加上分子扩散和运动途径等因素,它在柱内的运动是高度不规则的,是随机的,在柱中随流动相前进的速率是不均一的。

18.正相色谱法:流动相极性低而固定相极性高的,对于极性强的组分有较大的保留值,常用于分离强极性化合物。

19.反相色谱法:是在强极性的流动相中加入与被测离子电荷相反的平衡离子,从而实现色谱分离的。

20.薄层色谱法:以薄层吸附为固定相,溶剂为流动相的分离、分析技术。 21.比移植:是原点至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22共振线:在吸收跃迁中,从基态到任一允许的激发态的跃迁都能产生吸收光谱,其中从基态一到第一激发态的跃迁最容易发生,这时产生的吸收线称为第一共振吸收

线。简称共振线。23猝灭:激发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间互相作用,发生能量转移,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

24磷光:分子经系间跨越跃进迁后,接着就发生快速的振动弛豫而达到三重激发态T1的最低振动能级上,再发生光辐射而降至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上。 25#分子发光:分子吸收了光能而被激发高能态,高能态在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26峰高:色谱峰顶点到峰底之间的垂直距离

27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停留的时间或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体积的数值。

28气相色谱法{}是以气体为流动相的一种色谱法{#}29振29.动弛豫:在溶液中,受激的溶质分子与溶剂分-13-11 s的极快速度降至同一电子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上这一过程为无辐射子碰撞而失去过剩的能量,以1010到跃迁。 30.系间跨越:指激发单重态与激发三重态之间的无辐射跃迁。 填空:

有机物最有用的吸耻光谱是基于*(产生蓝移)和*(产生红移)跃迁而产生的,这两类跃迁所需要的辐射能量大多处圩波长大于200的区或。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温度,溶剂,,。 应用:定性分析,纯度鉴定,结构分析。

朗伯-比尔定律:是均匀、非散射介质对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是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偏离定律的因素:1单色光、只适合用于稀溶液、光的散射、人为因素。 1 / 3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显示系统。光源:钨丝灯:用于可见光区。卤钨灯:用于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光源。两者波长320—254氢灯:用于紫外区的连续光源。波长185—400

狭缝宽度的选择:应以减小狭缝宽度时试样的吸光度不再增加为准。 光源 →原子化器(试样)→分光系统→检测系统→显色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特点:1灵敏度高2选择性好3精密度高4应用范围广谱线变宽影响因素:1热变宽、压力变宽、自吸变宽、场致变宽

光源:空心阴极灯(目前应用最广的锐线光源,有一个被测元素材料制成的空腔形阴极和一个钨制阳极)要求发射辐射的波长半宽度要明显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辐射强度足够大,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

火焰法:可分为预热区、第一反应区、中间薄层区(温度最高)、第二反应区 石墨炉升温可分为:干燥、热解、原子化及除残

干扰:光谱干扰、背景吸收干扰、电离干扰、化学干扰、基体干扰

去活化过程是指分子中处于激发态的电子以辐射跃迁的方式或无辐射跃迁方式释放多余能量。辐射跃迁主要是指发射荧光或磷光失去多余能量。光:荧光、磷光、延迟荧光。无辐射跃迁是指分子以热的形式失去多余能量。(热)包括振动弛豫、内转换、系间跨越和猝灭、外转移。

环境对荧光的影响1温度的影响、溶剂的影响、溶液的影响、猝灭剂的影响(外因)2具有共轭双键体系的分子、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分子、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内因)

玻璃电极对H产生选择性响应,主要是由玻璃膜的成分决定的、

汞电极1悬汞电极,汞膜电极。固体电极2银小球电极、玻璃石墨电极 色谱分离过程是利用试样中各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具有不同的溶

液和解析能力,或不同的吸附和脱附能力,或其他亲和性质的差异来实现的。按分离原理分类型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尺寸排阻色谱法、亲和色谱法1.5为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志。 气相色谱法:进样系统包括进样器和气化室。检测器分为浓度敏感型和质量敏感型两类。热导检测器(浓度型、广普型)用热敏元件来检测。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质量型,专属)电场作用形成离子流。电子捕获检测器(浓度型、专属)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只对含有电负性元素有响应。火焰光度检测器(质量型、专属)对含有磷、硫的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 固定液的选择:(相似相溶原则)1分离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它对组分的保留作用主要靠色散力2分离中等极性物质应选用中等到极性固定液组分与固定液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诱导力和色散力3他离强极性物质应选用强极性固定液作用力为静电力4分离非极性和极性混合组分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5能形成H键的试样6对于高沸点试样分离时不宜选用强极性固定液选极性较低的固定液以加快分析速度7对于含有异构体的试样可选用特殊保留作用的皂土或液晶做固定液20.法按分离原理可分为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色谱法、尺寸排阻色谱法、和色谱法等 问答题;

1.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有哪些? 答: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有①非单色光是偏离朗伯—比尔定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②其只适用于稀溶液;③光的散射也会造成比尔定律的偏离;④光的折射、溶液中物质产生的荧光、非平行光等都可以造成对比尔定律的偏离。 2.参比溶液有哪些类型,如何选择. 答:参比溶液包括溶剂参比、试样参比、试剂参比和平行操作参比。①溶剂参比:当试样溶液的组成较为简单,共存的其他组分很少且对测定波长的光几乎无吸收时,可采用溶剂作为参比溶液。②试样参比:如果试样基体溶液在策动波长有吸收,而显色剂不与试样基本显色时,可按与显色反应相同的条件处理试样,只是不加入显色剂。③试剂参比:如果显色剂或其他试剂在测定波长有吸收,按显色反应相同的条件,不加入试样,同样加入试剂和溶剂作为参比溶液。④平行操作参比:用不含被测组分的试样,在相同的条件下与被测试样同时进行处理,由此得到平行操作参比溶液。

3.画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结构方框图,并注明各部分用途。

答:①光源:是提供入射光的装置;②单色器:是一种把来自光源的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并分离出所需要波段光束的装置,是分光光度计的关键部件,其主要组成为入射狭缝、出射狭缝、色散元件和准直镜等部分。③吸收池:又称为比色皿或比色杯;④检测器:检测光信号,并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⑤信号显示系统:一方面可对分光光度计进行操作控制,另一方面可进行数据处理。 4.如何选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条件? 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条件包括仪器测量条件、试样反应条件以及参比溶液的选择等。㈠仪器测量条件包括:①适宜的吸光度范围;②入射光波长的选择;③狭缝宽度的选择;㈡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①酸2 / 3

度;②显色剂的用量;③显色时间和温度;㈢参比溶液的选择;①溶剂参比;②试样参比;③试剂参比;④平行操作参比。 5.什么是背景吸收干扰,用什么方法加以校正?

答:背景吸收干扰是指干扰分子吸收、光的散射及折射和火焰气体的吸收等。背

景吸收校正的方法主要有邻近线法、氘灯背景校正法和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法。 6.原子吸收法中对化学干扰、基体干扰、电离干扰是用什么方法加以抑制的?答:原子吸收法中对化学干扰的抑制常用的有效方法是加入释放剂、保护剂和缓冲剂。还可采用提高原子化温度、化学分离和标准加入法等方法以消除或较少其干扰。对基体干扰的抑制是配制与被测试样相似组成的标准试样,还可采用标准加入法和加入基体改进剂来消除。对电离干扰的抑制是在标准和分析试样溶液中均加入过量的易电离元素。

7.分子处于受激态后,在去活化过程中有哪些方式?

答:分子处于受激态后,在去活化过程中有辐射跃迁和无辐射跃迁两种方式。辐射活跃主要指发射荧光或磷光失去多余能量。无辐射跃迁指分子以热的形式失去多余能量,包括振动弛豫,内转换,系间跨越和猝灭等

8.哪些分子结构的物质能发生荧光?影响荧光强弱的因素有哪些? 答:具有共轭双键体系的分子、含有脂肪族和脂环族羰基结构或高共轭双键结构的化合物;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分子、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 影响荧光强弱的因素有温度、溶剂、溶液、猝灭剂等。

9.直接电位法用氟电极测定过程中,为什么一般控制溶液值在5—6范围内?为什么要加入离子强度调节剂?

3--2--等离子的干扰。但较高时,有干扰,使测定结果偏高;当较、、、答:氟电极选择性较高,不受和、33434-而降低了活度,使分析结果偏低,因此测定时需控制试液的介于5-6低时,由于形成之间。 210.气相色谱法有哪些类型?其分离原理是什么?

答:1.固体固定相-:利用吸附剂对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吸附性能差异分离。 2.液体固定相:利用各组分在液相中分配系数不同分离; 3.液晶固定相:对不同分子形状有特殊选择性而分离。 11.保留值有几种表示方法?

答:保留值的几种表示方法为:保留时间、保留体积、死时间、死体积、调整保留时间、调整保留体积、相对保留值、保留指数等。

12.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各有什么作用。 答: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包括气路系统(Ⅰ)、进样系统(Ⅱ)、分离系统(Ⅲ)、温控及检测系统(Ⅳ)和记录系统(Ⅴ)五部分所组成。 气路系统是一个载气连续运行的密闭的管路系统;进样系统包括进样器和气化室两部分;进样器根据试样的状态不同,采用不同的进样器。气化器是将液体或固体试样瞬间企划为蒸气;分离系统由色谱柱组成是色谱仪的核心部分;检测系统主要为检测器,是色谱仪的关键部件;温度控制系统:温度是气相色谱法最重要的条件,它直接影响色谱柱的选择性和分离效应,并影响检测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等。

13.气相色谱仪常用的检测器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常用的检测器有四种即热导检测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特点:热导检测器特点是结构简单,稳定性好,线性范围宽,操作简便,应用范围广;对无机物、有机物都能进行检测,而且分离出组分不被破坏。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特点是检测器的死体积小,响应时间快、线性范围宽,对碳氢化合物灵敏度高,比热导检测器的灵敏度高102-104倍,特别适于和毛细管柱匹配。电子捕获检测特点是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火焰光度检测器特点是对磷、硫的有机化合物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

14.固定液可分为几类?如何选择固定液?

答:通常按固定液的极性和化学结构来分类。按固定液的极性分类:通常用相对极性表示,把相对极性0-100分为5级,每20个相对单位为一级;按固定液化学结构分类:根据官能团的类型不同可分为烃类、醇和聚醇类、硅酮类、酯类、腈和腈醚类、酰胺和聚酰胺类、有机皂土类等。

选择固定液:一般根据“相似性”的原则选择固定液,即按欲分离组分的极性和化学结构与固定液相似的原则来选择固定液,一般规律如下:1.分离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2.分离中等极性物质,应选用中等极性固定液;3.分离强极性物质,应选用强极性固定液;4.分离非极性和极性混合组分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5.能形成氢键的试样,如醇、酚、胺和水的分离,应选用氢键型固定液;6.对于高沸点试样(尤其是极性强的高沸点组分),由于沸点高,流出困难,宜选用极性较低的固定液;7.对于含有异构体的试样,主要是含有芳香性异构组分,可选用特殊保留作用的有机皂土和液晶做固定液。

3 / 3

分析化学名解问答归纳总结精华版

名词解释:1.发射光谱: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接受外界能量,使其由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激发态),再由高能态跃迁回低能态或基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发射光谱。2.吸收光谱:由电磁辐射通过某些物质时,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吸收与其能级跃迁相对应的能量,由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较高的能态,这种基于物质对辐射能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原子或分子光谱为吸收光谱。3.原子光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wb2t041cc8iiwn479cv9uewu2s0a001e2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