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麻疹疫苗之后之所以须间隔一个月,是因为结核菌素反应尚未完全出现,必须观察其反应。
(3)BCG(卡介苗)之后若皮肤状况欠佳的话,应避免种痘。
(4)接种白百破、乙型脑炎、流行感冒等灭活菌疫苗之后,不论是活菌疫苗或灭活菌疫苗,皆须间隔一周。
4. 几种不适合接种的情况 (1)感冒:
若接种当天体温比正常体温高2℃~3℃,虽然有点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状,但是情绪很好,遇到这种情形时确实地告诉医生现状,请他判断要不要接种。
(2)过敏:
除了过敏体质较严重的孩子外,原则上多数的孩子都能接受预防接种。过敏儿的身体状况曾随着季节有很大的变化,妈妈要把握孩子身体状况良好的时机带去接种。
(3)慢性疾病时:
婴儿患有心脏疾病、神经疾病、过敏疾病,比较容易出现副作用,所以避免集体接种,可与医生商量之后,个别接种。像这种婴儿一旦患上传染病时,一定比健康儿更严重,所以,母亲不可漠视。预防接种时,若能先设法预防副作用的话,即无多大妨碍。
(4)急性疾病:
若患有急性疾病时,则应等完全治好,并于一个月后再接受预防接种。 腹泻时要停止接种小儿麻痹疫苗。 (5)抽搐、惊厥:
预防接种中最应注意的是有惊厥病史的婴儿,若在一年以内曾经有过上述症状的小孩,在原因不明前,同年不要接受预防接种。原因清楚之后,接种时也要和医生商量,要有慎重的对策个别接种。
(6)出现湿疹时:
避免种痘及BCG(卡介苗)。湿疹处如果附着种痘的病毒或BCG菌的话,会形成严重的皮肤病。
(7)患过麻疹、水痘、腮腺炎的接种注意事项:
停止活菌疫苗的接种。此外,接种灭活菌疫苗之后,要使用活菌疫苗时,或是一周内接种活菌疫苗后,要使用灭活菌疫苗时,须间隔四~五周(因为活菌疫苗的副反应有一~三周的潜伏期,然后才会发病)。
使用两种灭活菌疫苗时,前后须间隔一周。 (8)未成熟儿、难产的婴儿:
发育迟缓,身体虚弱的话,必须延期接种。不过须与医生商讨之后再做决定。
◆ 上海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16岁,08版)
麻结核 白百流脑 麻腮流脑 乙肝 脊灰 疹 乙脑 甲肝 - 卡介破 A 群 风 AC 群 接种起始年龄 疫苗 疫苗 疫疫苗 疫苗 苗 疫苗 疫苗 疫苗 疫苗 Ages to be given 苗 出生 24 小时内 √ 24Hrs After Birth 0 月龄 0 Month 1 月龄 1 Month 2 月龄 2 Months 3 月龄 3 Months 4 月龄 4 Months 5 月龄 5 Months 6 月龄 6 Months 8 月龄 8 Months 9 月龄 9 Months 2 岁 2 Years 3 岁 3 Years 4 岁 4 Years 6 岁 6 Years √ √ 白破 疫苗 HepB TB-BCG OPV DPT MCV-A MV JEV MMR HepA MCV-AC D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月龄 18 Months 16 岁 / 初三 16 Years 特定人群 Special √ Population 第三章 婴儿常见现象和常见病的观察护理
一、婴儿常见现象
◆ 婴儿红斑
新生宝宝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尚未形成,真皮较薄,纤维组织少,但毛细血管网发育良好,往往一些轻微刺激如衣物,药物便会皮肤充血,表现为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多形红斑,多在于头部,面部,躯干及四肢,通常婴儿没有其他不适感,红斑属正常生理变化,无需治疗,一般在1~3天内自行消退。
◆ 婴儿的睾丸未下降是怎么回事
在胎儿时期睾丸的位置是在腹腔的后侧,随着胎儿发育,两侧睾丸慢慢下降,在胎儿出生前已降入阴囊。在下降的过程中,如果某些因素阻碍了睾丸下降,而导致男婴出生后阴囊里没有或只有1个睾丸,医学上叫做隐睾。父母对患有隐睾的婴儿,不能掉以轻心,但也不必过于焦急,要密切观察,定期到医院检查。因为绝大多数的隐睾在1岁以内睾丸仍可自然下降到阴囊内。若到l岁时睾丸仍未下降,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便于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时间。
◆ 头歪向一边
有的婴儿在睡眠姿势固定或固定注视某物时,头有向一边歪的偏好,但在检查时,小儿头部转向两侧的活动又不受限,此属正常。如果婴儿脖子总歪向一侧,向另一侧活动受限,提示神经肌肉系统可能有问题。
常见原因及处理有:
1. 先天性肌性斜颈。这是因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后形成的。检查显示孩子的病侧颈部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直径大约2~30cm,质地较硬,可以移动,触之不痛,表面皮肤正常,抚之不热,孩子的头向有肿块的一侧倾斜,病侧耳接近锁骨,颜面不正,下颌和面部转向无肿块的一侧,形成斜颈。
2.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一侧肌张力增高。此时应对孩子做全面的体格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全身姿势和肌张力,肌力与运动,神经反射等,以便早期诊断、治疗。
3. 其他应鉴别的有婴儿锁骨骨折、软组织挛缩症等。
平时不要把吸引孩子的东西放得过近或过偏,玩具应放在距小儿上方40~70cm处,最好左右均有玩具,而且要变换位置。同时不要让孩子躺在离灯光较近的地方,避免固定地只注意一个目标,这样便可预防“头偏”的发生。另外,孩子的枕头也很重要,不要过硬,选择柔软度适合的,并定时帮助孩子转动头部,避免长时间处于一个方向,减少头偏的发生。
◆ 下巴抖动
由于婴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所以抑制功能较差,常有下巴不自主抖动的情况,家长可以不要担心。但若是寒冷季节,则需要注意宝宝的下巴抖动是否为保暖不足的原因。另外,若有伴随其他的症状,则可能是病征之一。
◆ 憋气
婴儿的肠管较长,约为身长的8倍(成人仅4.5倍),小肠相对较长,分泌面积及吸收面积大,故可适应较大量的流质食品。小肠吸收好,通透性高,有利于母乳中免疫球蛋白的
吸收,但也易对其他蛋白分子(牛乳、大豆蛋白)产生过敏反应。
婴儿咽入的空气2小时后可达回肠,3~6小时达结肠,并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大小肠,因此肠管平时含有大量气体,经常呈膨胀状态;同时,因婴儿生长发育快,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肠内细菌含有各种酶,能水解蛋白、分解碳水化合物、使脂肪皂化、溶解纤维素、合成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也产生气体;此外,婴儿腹壁较薄,腹肌无力,因此,受肠管胀气影响,婴儿常出现“憋气”(鼓劲)现象,正常情况下多表现腹部饱满。可以说,这是孩子的正常生理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 体温波动
婴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得像成人一样完善,因此调节功能不好,体温的波动也较大。感受到凉意时,婴儿不会像成人一样颤抖,他只能依赖一种称为棕色脂肪的物质来产生热能,且婴儿的体表面积较大(按照体重比例计算),皮下脂肪又薄,所以衣物穿少了可能体温过低,穿多了还可能引起暂时性的轻微发烧。因此,要保持婴儿体温正常,应让婴儿处于通风及温度适中的环境内。
若有轻微的发烧,可以让宝宝多喝点水、注意衣物宽松舒适,过1个小时再测量宝宝的体温。一般以测量肛温最为准确。
◆ 呼吸不规律
婴儿的呼吸运动很表浅而没有规律,呼吸频率较快。在出生后的前两周,呼吸频率1分钟大约在40次以上,有的婴儿也可能多达80次,这些都属正常现象,小于30次/分不正常。这是由于婴儿肋间肌较为柔软,鼻咽部及气管狭小,肺泡顺应性差,由于呼吸运动主要是靠横隔肌肉的升降,所以婴儿以腹式呼吸为主,胸式呼吸较弱。又因为婴儿每次呼气与吸气量均小,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求,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若是早产儿或肺部发育较差的宝宝因缺氧而脸色发青时,可以刺激宝宝哭泣,促使肺泡张开,增加换气量。
◆ 肢体蜷曲
出生前由于子宫内的空间限制,胎儿的动作大都是头向胸,双手紧抱于胸前,腿蜷曲、手掌紧握的姿势。出生后头、颈、躯干及四肢会逐渐伸展开来,所以宝宝出生后常有小腿轻度弯曲、双足内翻、两臂轻度外转、双手握拳,或四肢屈曲等状态。
注意:除非宝宝的大脑或神经发育有问题,否则只要等神经系统的控制逐渐由粗动作进展到细致动作后,这些状态都会自然矫正。
◆ 肠绞痛
肠绞痛是侵及满4-6个月内婴儿的常见问题,导致因腹胀带来的阵发性哭闹、排气多、影响睡眠。建议在大人监护下多让婴儿俯卧;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西甲硅油、益生菌。
二、婴儿常见病的观察护理
照顾婴儿一定要先了解婴儿身体状况,即使是健康婴儿,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承认的生理状况,而让爸爸妈妈担心害怕。作为月嫂应该了解婴儿生理机制,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婴儿异常情况。
◆ 婴儿便秘
1. 婴儿便秘的原因
(1)人工喂养:牛奶经消化所含的皂钙较多,易引起大便干结,从而便秘。 (2)乳量不足:如果吃奶吃得少,或呕吐较多,或进食补液的小儿可引起暂时性的无大便。另外,婴儿的消化道肌层发育尚不完全,这样易引起便秘,还可同时伴有吐奶。只要小儿体重不下降,呕吐和便秘的现象都是正常的。
(3)外科性疾病:可能的畸形包括肠道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无肛、骶尾部脊柱裂、脊膜膨出、肿瘤压迫马尾部神经等,这些疾病常伴有严重的呕吐和腹胀的现象,需及时诊治。
2. 如何帮助婴儿缓解便秘 (1)尽可能的母乳喂养。 (2)适当按摩腹部,帮助肠蠕动。
(3)适当地按摩小儿肛门口:这能引起生理反射,促进排便。
(4)添加益生元:如果每天摄入益生元,不仅能够扼制肠内有害菌群的产生,还能为肠内有益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造就健康肠道,改善便秘引起的肠胃失衡问题。有促进婴儿必需营养素代谢以及生长发育所必要的维他命B1, B2, B6,能够帮助孩子良好的成长发育。
(5)适当活动,促进大便排出。
(6)人工通便:可用开塞露,小肥皂条等通便,同时训练排便习惯,但仅用于便秘严重时。
3. 注意点
(1)婴儿几天不大便不一定是便秘;
(2)婴儿由于解便机制未发育成熟,所以无法定时解便,常常要大便积多,直肠壁的神经感受到膨胀压力,引发反射性的解出,这就是有些婴儿几天才解一次大便的原因,用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