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练习题:
36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 进”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这表明
(C)。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D、思考问题
下列活动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的是( 37、
A、到教堂祈祷 B、读书 C、做科学实验
3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实践改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创造
3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 根本区别 是
(B)。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 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 B感性认识反映现象, 理性认识反映本质 、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5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 __A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52、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B、决定事物当前的性质,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无以成江海。
”这里强调的是 A ;
事物的肯定方面是_B_;
A、事物的积极方面
5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流,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B、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B、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D、客观存在的事物
C质变体现量变的成果
55认识的客体是指 A ; 、 A、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C外部自然界
60“扬弃”是、 指
A、抛弃 B、否定一切 D、既前进又倒退 C既克服又保留
61“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这句话说明 A
、 的。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A、斗争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人具有改造自然界的能力C发展
D、既对立又统一
B、同一性是游移不定的 D、矛盾转化过程中没有同一性
62
矛盾是指 D
、
B、运动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 _A_;
A、对立面的同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C质变中没有同一性
65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 B 、 A、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表现出来的
63、
B、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完整地表现出来的
C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的
D、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
66、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
A交换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产品分配关系及其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是( ABD)。
A、世
界观的理论体系 B、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关 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D、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E、辩 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4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BCD)。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5、下列各项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BC )。
A哲学、宗教 B、物理学、数学
C、逻辑学、思维科学
D、小说、诗歌
E、政治、法 律思想
6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BCE)。
A.它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彼此独立,互不相关
E.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7、人的本质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内涵是 _BDE_;
A、
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 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 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
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E、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8、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哲学上体现了
_ABE_;
A、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D、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E、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9、“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物质的力量。 ”这说明 _ABCD_;
A、 精神、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
B、 对客观世界的批判和改造必须依靠物质力量来实现 C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
D、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改变和创造客观世界 E、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无关
10、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 _BCE_;
也会变成
A、思维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
A、 细胞学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E康德星云假说
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_BDE_;
A、科学之科学 C具体科学
B、朴素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
ABD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E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13、列宁的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
A、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C、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ABCDE )。
B、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D、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E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14、“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A、真正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
C、哲学用它特有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 E、真正的哲学是反映时代特征和要求的哲学
15、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是 ( ABCDE 。)
A、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 C、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
这是说 BCE )。
B、哲 学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 D、 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剥削阶级的拥护和支持 D、主观与客观相背离
E认识与实践相脱节
三、判断对错题:对下列哲学命题或观点进行判断,对的打V,错的打X。
1、康德的认识论和培根的经验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V
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X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4、实践的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5、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一切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7、实践具有改造客体和优化主体的功能。
8、社会进步的深刻根源在于它是符合人们的根本利益的。
(X )1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本身能 自动产生意识。
(V ) 12、错误的思想、理论乃至荒唐的宗教迷信观念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四、辨析说明题: 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要求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正确。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旧哲学的立脚点和方法的局限性,它们的理论不可能是彻 底的、革命的。马哲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所以新哲学不是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行 动的指南。
3、 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扬弃”
正确,辨证的否定饱含三层思想: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 环节;第三,否定即“扬弃” 。“扬弃”就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大区别只在于创立唯物史观。
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大区别是 创立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 。实践性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区别于旧哲学特别是 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 ,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旧唯物主义 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矛盾 ,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体系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6、实践使人类社会得以形成、存在与发展。
正确。人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是再实践中形成的。社会这一有机整体的维持,一刻也离不开社会实践, 实践使人的本性 越来越完善,使 社会结构 越来越合理,所以人类社会将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发展。
7、矛盾问题的精髓就在于如何处理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错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共性与个性,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离不开个性,并通过 个性而存在。 个性也离不开共性, 只有个性而没有共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 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南。
9、“真正的哲学”指的就是唯物主义哲学。
错误。 现实是哲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现实喂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材料。 哲学思考的问题也往往来自 现实。 时代赋予哲学鲜活的特色, 哲学的时代性决定了任何真正的哲学必须面对时代, 始终保持与时代的 紧密联系,以便抓住时代的脉搏。真正的哲学是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真正的哲学” 不是指任何
更是指一定
一种具体的哲学, 而是指对历史和时代具有积极意义, 喂人类精神文明做出一定贡献的哲学, 时代最先进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10、“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小提琴。 ”
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但同时又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 恩格斯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社会意识形态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 会意识相对独
立性的表现情形之一。历史上,某一地区或国家的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该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的 水平并不是总是一一对应的。有时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意识形态却相对落后;有时经济发展水平较 低,意识形态却相对先进。如十八世纪末法国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十八、 十九世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分裂的德国却产生了黑格尔足额学并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不平衡性, 这是社
相对独立性。
11、“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 尺度就会
招致沉沦和毁灭。 ”
对。此命题阐述的是辩证法关于“度”的哲学观点。 反映特定质和特定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保持其
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及其数量界线。 认识 事物的度对于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 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 的正确准则。为了保持现存事物的质,就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反之,超越突破了事物度的界线,就会改变 事物的质。黑格尔的这句话无疑正确认识到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法则。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度”是
12、“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
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对。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包括费尔巴哈在内, 由于不懂得 实践 得意义,对客观世界不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不能把现实世界理解为历史地形成得世界并 进而把它理解为可以改变的世界,因此在他们那里,不仅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 ;自然观和历史观也
是相分离的 。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是“ 半截子唯物主义 ”,即 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而历史观上则是唯 心主义 。他们用人的精神、意识来解释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 主义历史观相矛盾的状况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为体系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学。 结束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