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重、难点)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本节课采用“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寻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国
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用文档
1
课前准备: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什么是生物圈?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生物圈的哪些范围内?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巩固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4分钟) 3.什么是栖息地? 4.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后独立回答。 过渡:生活中,尤其是天气温度较高时,我们吃剩的饭菜放置时间久了,还能继续食用吗,为什么?你认 为食物长时间放置导致变质的原因是什么? 生1:不能,饭菜可能会变质了(变酸了)。 (图片展示:霉变的馒头、腐败的饭菜等。) 生2:食物中可能滋生了大 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就已经证实食物量微生物,导致食物变质。 以“自然发生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且在此之前人们普遍相信说”与学生当 前的认知矛盾激发 学生积极思 学生对使食物变质的实用文档
创设 一种所谓的“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是由食物自身产生的,如:腐尸生蝇蛆,包情境 括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种学说。但是,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不相信微生物可考,大胆探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