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世界都在推行少儿编程这个学科,很多国家都大力支持少儿编程的教学工作,我国在少儿编程推行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国家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推行少儿编程。
编程不止是一种计算机语言,更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沟通\语言,能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自我反省能力,自然观察能力,注意力,创造力,计算思维等等。
在发达国家,少儿编程教育早就已成为国家重点推动的教育学科。 2012年,日本在中小学中普及编程教育科目。
2014年,英国教育大纲规定计算机编程是5-16岁儿童必修课程。 2015年,美国政府投资40亿美元开展少儿编程教育,呼吁全国青少儿学习编程。
2016年,美国国情咨文推行计算机科学教育,强制要求高中毕业必修计算机编程学分。
2017年,新加坡全面推动少儿编程教育,中小学考试中加入编程考试科目。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少儿编程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 相关政策出台
2014年9月,《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把信息技术(含编程)正式纳入高考的考查科目之一。
2016年6月2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通知,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
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标准规定将小学科学课提前到一年级,每周课时不少于一节。
2017年7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指明,国家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
2017年,各地高校和中学加大了对编程教育的倾斜,17所985高校给出科技特长生加分条件, 211高校紧随其后。
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将从兴趣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并大幅度提升了学生在编程、计算思维、算法方面的思维要求。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计划强调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将人工智能切实融入实际教学环境中,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2019年,教育部将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行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估模型,启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并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搭建与编程教育;同时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应用(不只学生要学 AI,老师教学中也要应用 AI 等新技术)。
3月13日,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透露,今年将启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并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以搭建与编程结合的教育形式,也将编制《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
要点提出,今年将召开2019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组织开展智能教育推进路径研究,编制《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北京举办“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机遇与挑战”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
在以往家长的观念中,编程属于“兴趣课”,通常是在课后兴趣小组里才出现的科目。
但如今却能在必修学分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能不说这是教育部针对编程教育释放的又一次重要信号!
总而言之,少儿编程已经是大势所趋,它将在未来几年里飞速发展,而对于所有孩子们而言,编程不止是一种计算机语言,更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沟通\语言,少儿编程也将成为举足轻重的学科之一,也许在未来更要列入高考科目中去。所以从现在起,每一位家长都应重视起编程行业的发展,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更好的面对全民编程的来临。
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都特别的重视少儿编程,中国也看到了少儿编程学习的重要性,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推行少儿编程,未来少儿编程必将成为一名基础学科,所以现在抓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