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哲学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实践的基本涵义及其特点;理解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能够举例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框内容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尤其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意义,树立实践的观点、劳动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教学重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启发思考]

背景材料1:漫画“老者和农夫”,引导学生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启发思考:老者和农夫争论的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他们分别强调的问题是什么?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师:老者和农夫争论的问题的实质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活动属于实践活动,哪些属于认识活动?

学生列举,师生共同予以分类,总结出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及含义。(此处先通过比较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不同点,总结出实践的基本特点,再从中引出实践的基本含义,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含义

背景材料2:某银行招聘业务经理,小徐与小刘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但该职位只需要一人,小徐是职专金融专业毕业,有三年从业经验,而小刘是金融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

启发思考:如果你是该银行负责招聘的人员,你会选择谁?(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应追求结论的一致性)

联系现实的情况得出实践的决定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多媒体显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药神李时珍的实践情况和成就。

材料一:古代的农业生产需要了解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于是迫使人们去观测那些与季节气候密切相联系的星体运动规律,由此制定了古代的历法;另外,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完全依赖气候,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迫使人们加

深了对农业的研究,希望能够研究出高产的粮食作物,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如今,现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得到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也在不断地增长。

2004年“感动中国”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在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经过反复试验,长期观察,终于在实践中研究出世界领先地位的杂交水稻,并在国内和二十多个国家推广,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和八个国际大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材料二:《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花费了27年时间才写成的科学巨著。在二十多年里,他不但阅读了八百多部书籍,积累了上千万字的札记材料,而且历尽千辛万苦,亲自采集药物标本,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全书共收集药物1892种,药方一万一千多个。52卷的煌煌巨著,就是通过自己亲自实践和学习将这一种种药物,一个个药方积累起来的。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药神”。

同学分析得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两个表现。即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依据背景材料2继续提出问题:倘若此时要求应聘者分别对银行业务提出几条建议结果会怎样?以该问题引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录像片段:清澈的泉水与浑浊的污水 图片资料:草肥羊壮的草原与沙漠化

分析思考: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践给人们提出了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课题,实践又给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的是实践不断改造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促使人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一过程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哲理故事:咏菊

据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讲,宋朝宰相王安石作咏菊诗,写下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还没写完。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认为菊花敢傲霜雪,哪有落瓣之说呢?于是,他依原韵续上了后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后一笑置之。后来,苏东坡被调到黄州当了团练副使。重阳节后赏花,大吃一惊:菊花棚下,果然是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他这才知道,同是菊花,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这首由两位大诗人组合而成的诗,无疑是一段佳话,其中蕴涵着许多方面的哲理。 学生讨论:

问题一:主观认识能否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问题二:客观事物本身能否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问题三:在这段文学创作的“佳话”中促使苏东坡对菊花的认识发生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背景材料3:留英MBA朱兆瑞周游世界

朱兆瑞,1970年12月出生于沈阳一个军医家庭,1992年完成大专学业,1999年赴英国留学,2001年获MBA学位。2002年朱兆瑞自费3000美元进行了行程77天历经28个国家和地区的单身环球旅行。回国后出版《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一书,目前他正在完成自己的又一个纪录:全国百所高校巡回演讲。

学生讨论:朱兆瑞的做法给我们哪些启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启示,其中包括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小结: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背景材料4:清华学子撰写调查报告《乡村八记》,总理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利用寒假回乡调查撰写了调查报告《乡村八记》。该报告全文共4万多字。其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第一记,一户农家的年收支明细账;第二记,村里的明白人;第三记,日益衰落的美丽山村;第四记,走进县城;第五记,访“青椒之乡”;第六记,乡党委书记谈乡政;第七记,县志上的县情;第八记,归途等。在调查报告的“后记”中李强说:写这篇调查报告时,我总是带着一种极其饱满的感情,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始终占据着我的大脑,而眼前也总是呈现着一幅画面: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乡村世界的形象——它太需要人们去关注了,因为它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事实上、物质上的主体。没有它的现代化,我们所谓的现代化将永远是观念上的现代化,一种局部的现代化。

温家宝总理获知此事后,对李强同学的农村调查给予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

结合清华学子撰写调查报告《乡村八记》的事实,说明青年学生如何处理好学习书本知识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关系?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确参加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不可偏废。 3.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

教师依据背景材料2继续提出问题:当前,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我们应做好哪些的准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予以评价。 [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课堂演讲赛

演讲主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演讲目的:通过演讲,追寻古人、前人的成材的足迹,使学生认识到参加实践和读书

学习二者不可偏废,增强学生投身实践和刻苦学习的自觉性。

演讲要求:观点鲜明,事实充分,说理富有逻辑性,语言富有激情。 活动组织: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材料,课堂即兴演讲

3vvmh1ycg8565jb3urou8mpoj7ocb000zn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