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监督管理
7.1 应急预案演练
应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演习,检验应急联动、紧急集结、快速反应、协调配合、现场救援、后期处置、消除影响的能力。
建立演习绩效评估和总结制度,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环保应急救援能力。 7.2 宣教培训
(1)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宣传组要经常性地开展环保知识宣传,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职工掌握发现环境污染隐患、消除环境影响的知识和技能。
(2)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救援人员应急处置技能的培训,把预防污染扩散和应急环保处置措施培训纳入到职工日常教育中,提高全体职工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3)公司要定期进行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知识的培训演练工作。 7.3 责任与奖惩
违反本《预案》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不及时的,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罚款、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在事故中表现积极、负有责任心的、做出重大贡献的给予奖励。
处置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上述要求进行责任追究:
(1)迟报、瞒报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的; (2)拒不履行应急救援职责的; (3)未及时到位、延误抢险救援时机的; (4)阻挠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调用的。
第 34 页 共 49 页
8 保障措施
8.1 经费保障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所需的经费,包括仪器装备、交通车辆、应急咨询、应急演练、人员防护设备等的配置运作经费,由公司财务科支出解决,专款专用,保障应急状态时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8.2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公司指挥机构的应急队要根据预案要求,建立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日常和暂时物资储备,增加必要的应急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和物资储备,维护、保养好应急仪器和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确保参加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时救助人员自身安全,及时有效防地止环境污染和扩散。 8.3 应急队伍保障
公司生产管理科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人员,有矿长、总工程师、机电矿长、副矿长、职业健康管理员、安全员、爆破员、综合办公室、物资管理员、财务主管、应急办公室等人员组成,通过日常技能和模拟演练等手段提高业务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8.4 通信和信息保障
应急指挥组及成员必须24小时开通个人手机,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值班电话保持24小时通畅,节假日必须安排人员值班。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系统的作用,确保应急时能够统一调动人员、物质迅速到位。 8.5 技术保障
公司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组建相关环境应急技术保障专家组,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领域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 8.6 其他保障
(1)交通运输保障:应急指挥部必须确保应急处置车辆的落实,加强对应急处置车辆的维护和管理,保证紧急情况下车辆的优先调度,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 35 页 共 49 页
(2)医疗保障:应急指挥部加强与医疗救治单位的联系并签定互救协议,建立医疗救治信息库,保证受伤人员得到及时救治,减少人员伤亡。
(3)治安保障:应急指挥部积极协助、配合地方政府及时疏散、撤离无关人员,加强事件现场周边的治安管理,维护社会治安,配合做好事件现场警戒,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4)社会动员保障:应急指挥部加强与相邻企业和周边村镇日常的沟通与协作,配合地方政府积极做好相邻区域、企业之间的联动工作。应急指挥部还需与相关部门签定互救协议。
(5)紧急避难场所保障:公司应急指挥部按照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制定人员和财产的避难方案。协助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人员和财产的疏散、避难工作。
8.7 环境应急能力评估
在总体调查、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对公司现有的突发环境事件预防措施、应急装备、应急队伍、应急物资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明确进一步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公司依据自身条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包括人员供应组、救援组、生产安全组、通讯组、宣传组、财务组、保卫组等救援队伍。
(2)应急救援设施(备)包括医疗救护仪器、药品、个人防护装备器材、消防设施、堵漏器材、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应急交通工具等,尤其应明确企业主体装置区储存区情况。
(3)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和预警系统设置情况,应急通信系统、电源、照明等。 (4)用于应急救援的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化学品物资,如吸油机、油拖网、沙袋等,有条件的企业应备足、备齐,定置明确,保证现场应急处置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启用;物资储备能力不足的企业要明确调用单位的联系方式,且调用方便、迅速。
(5)各种保障制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制度、日常环境监测制度、设备仪器检查与日常维护制度、培训制度、演练制度等)。
第 36 页 共 49 页
(6)企业还应明确外部资源及能力,包括:地方政府预案对企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的要求等;该地区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的状况;环境应急监测仪器及能力;专家咨询系统;周边企业单位互助的方式;请求政府协调应急救援力量及设备(清单);应急救援信息咨询等。
综合以上要求******具有较强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能力。
第 37 页 共 49 页
9 后期处置
9.1 现场恢复
9.1.1 事件现场的保护措施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现场救援的同时必须做好事件现场保护工作,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当尽可能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件现场图,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现场救援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导现场人员离开危险区域,维护好现场秩序,组织有序疏散,防止惊慌造成挤伤、踩伤等事故。
在现场救援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好生产设备和贵重物品,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件现场保护工作,上报应急指挥部事件有关材料,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1)公司内部现场保护方法
① 在事发现场周围绕以隔离带或撒白灰等做警示标记,防止他人入内; ② 通过事发现场的道路,必要时可临时中断交通,配专人指挥行人或车辆绕道而行;
③ 现场重要部位及现场进出口,应当设岗看守或者设置屏障遮挡;
④ 环境发生改变时(如天气),要对现场上易变的痕迹物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2)室内现场的保护措施
① 封锁事发现场的出入口和通道。封锁出入口,重点是现场中心所在的出入口;在门口、窗口和重要通道布设专人看守,如是双向通道须全部封锁,禁止一切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② 封锁事发现场周围地带。在现场周围划出一定的警戒范围,布置警戒,禁止人员进入现场,以防破坏现场外围的物证;
③ 在实施封闭措施时,禁止随便移动室内的物品、物件。 9.1.2 环境恢复
应急终止后,指挥长或副指挥长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勘查,对事发现场及公司
第 38 页 共 4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