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决定,IS越平坦,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越大,即利率变动所引起的投资需求变动越大。此时,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就会使得投资需求下降更多,也就是“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LM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决定,LM越平坦,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越大,即货币需求变动对利率变动反应越灵敏。此时,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货币需求增加就会使得利率上升越少,投资需求下降越少,也就是 “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涨,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税收、政府支出、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斟酌使用(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政府审时度势,主动采取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期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它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实际的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作用:1、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为判断财政政策性质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依据。2、使政策制定者更加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IS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决定,IS越平坦,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越大,即利率变动所引起的投资需求变动越大。即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下降使得投资需求上升更多,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LM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决定,LM越平坦,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越大,即货币需求变动对利率变动反应越灵敏。即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增加就会使得利率下降越少,投资需求上升越少,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在通货膨胀时期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显著,但在通货紧缩时期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要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影响政策效果。
16 / 23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效果受国际间资金流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条件下,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本主义的通常状态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所以市场机制不能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于是必然要出现萧条和失业。因此,政府应当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而且财政政策是最有力、最直接的需求管理调节手段。
货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市场并不是凯恩斯所描述的那样不稳定。因此,如果听其自然,让经济真正自由的活动,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就可避免剧烈波动。那么,政府在自由竞争社会中的职能是制定竞争规则并按规则裁决交易双方的行为,同时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单一原则”的货币政策和“自由汇率制度”。〈“单一原则”的货币政策〉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惟一因素的货币政策。按照这一规则,货币供给量每年应按照固定的比例增加,比例的数值大致等于经济和人口的实际增长率之和。这样,市场上商品和劳务产量的增减就能与货币供给量增减相适应,使物价稳定下来。而实行“自由汇率”(即浮动汇率)又可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是经济稳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总之,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把反通货膨胀目标放在优先地位,认为货币在短期中是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政府应当并且能够实行的惟一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给。
古典总供给曲线:西方古典学派认为,在长期,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经济就会处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线。
政策含义:增加需求的政策不能改变产量,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刚性”货币工资的假设条件下,当产量增加时,短期内价格和货币工资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被认为是一条水平线。
政策含义: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政府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
〈奥肯定律〉描述了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即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菲利普斯曲线 (1)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具有替换关系。
17 / 23
(2)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由于,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若劳动生产增长率为零,则通货膨胀率就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一致。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替换关系。设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л=-ε(u-u*)。即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时,价格水平就下降,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价格水平就上升。
(3)政策含义: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既用一定通货膨胀的增加来换取一定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
(4)〈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公式改写为,л=лe-ε(u-u*)。(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故可将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政策含义:在短期中,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可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5)〈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最终使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一致,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再存在替换关系。长期中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处在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直线。
政策含义:在长期中,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八、国民收入的长期决定与对策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 1、基本假设:
(1)社会储蓄函数为S=sY,其中,s表示储蓄率; (2)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 (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2、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1)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k=sy-(n+δ)k
其中,△k:人均资本增量;s:储蓄率;y:人均产量;n:人口增长率;δ:折旧比率;k:人均资本。 (2)sy表示人均储蓄量;(n+δ)k表示装备新劳动力和替换折旧资本的人均储蓄消耗量,称为资本广化;△k表示人均资本增量,称为资本深化。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可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18 / 23
3、稳态分析
(1)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不变,而在忽略技术水平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即:k和y达到一个持久性的水平。
(2)稳态实现条件:△k=0。既:sy=(n+δ)k。同时,意味着:△Y/Y=△N/N=△K/K=n。 (3)结论:
A)当经济偏离稳态时,总存在某种力量使其恢复均衡。即:经济增长是一个稳定的动态增长过程。 B)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储蓄率或投资率高的国家比较富裕,而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比较贫穷。 4、关于储蓄率
在短期中,储蓄率的提高会导致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增长率的增加,但在长期,增长率逐渐降低,最终回落到人口增长水平。
结论: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稳态增长率,但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 5、关于人口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的上升会降低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但会增加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 6、关于人均资本量的选择
若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表示为:f′(k*)=n 。这就是黄金分割律。
7、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给定的,假定它以一个固定的比率g增长,这时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k=sy-(n+g+δ)k
结论:当经济处于稳态时,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比率,即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生活水平的长期上升。 (二)内生增长理论 1、假设条件
(1)生产函数:Y=AK 。其中:Y:产出;K:资本存量;A:一个常量,衡量一单位资本生产的产出量; (2)资本边际收益不变;
(3)资本积累可描述为:△K=sY-δK
其中:△K:资本增量;s:储蓄率;Y:产出;δ:折旧比率;K:资本存量。
19 / 23
2、结论
可得:△Y/Y=△K/K=sA-δ ,即没有外生技术进步的假设,产出也一直增长。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储蓄引致了经济的短暂增长,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新古典增长模型与内生增长模型的关键区别)最终使得经济达到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与此相比,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和投资可引起长期增长。 九、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一)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
由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л=лe-ε(u-u*);
令:л=P-P-1;лe=Pe-P-1,再由奥肯定律:(y-yf)/ yf =-α( u-u*); 可得:y=yf+λ(P-Pe)。其中:λ=αyf/ε
当λ=0时,总供给方程化为y=yf,即为古典总供给方程;当λ→∞时,总供给方程化为P=Pe,在Pe已知的情况下,即为凯恩斯总供给方程;对λ取有限正数的情况,方程即为常规总供给方程。根据这一方程可知,总产出与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的变动相关。 (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1、理论渊源——货币主义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A)新货币数量论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是解释价格水平涨落的基本因素。
费雪的“交易方程”:Py=MV。其中:P:价格水平;M:流通中的货币数量;y:实际国民生产总值;V:货币流通速度。由于V和y被视为常量,价格水平P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M正比例变化。
庇古的“剑桥方程”:M=kY=kPy。其中:P:价格水平;Y: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实际国民生产总值;k:经常持有的货币量,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这个方程表明: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同样可得出价格水平P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M正比例变化。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方程:M/P=L(y,r)=L1(y)+L2(r)。其中:L:货币总需求;L1:货币交易需求;L2:货币投机需求;r:利息率;P:价格总水平。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M=f(P,rb,re,1/P·dP/dt,w,Y,u)。其中:P:价格水平;rb:债券利息率;re:预期股票收益率;1/P·dP/dt:价格预期变动率;w: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比;Y:名义国民生
20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