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节之中见精彩 ——记公开课《父母的心》
自从教以来,各层各级的公开课已开设过许多节,但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父母的心》。
考虑到所授班级是平行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在阅读理解上不能较准确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精神情感层面,且在写作上不能将自己的人物对象塑造的有血有肉,所以,本人在上课之前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人物内心的解读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两个方面,希望借此提高学生在人物解读和人物塑造上的水平。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看哪些由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 生(自由发言):《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师:那你们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
胡一鸣:我最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吃苦耐劳、无私无畏的精神感动了我。
陈璐:我最喜欢《红楼梦》,林黛玉悲惨的命运实在是令人同情,尤其是“黛玉葬花”的片段,使人不禁想到她的命运就像这花一样凄惨而无奈。
包孟淘:我最喜欢《西游记》,孙悟空实在是太厉害了,我要是会七十二变就好了。
……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实际上,能够吸引观众的影视作品,它都不能离开原著本身。今天,我们以《父母的心》为例,尝试着“读原著、编剧本”。(投影出示课题及活动内容)
二、明确编写计划
师:在编写剧本之前,请大家先明确本课的安排。1、读原著,探讨主题;2、依主题,确定画面;3、展画面,情节曲折;4、演情节,把握人物;5、写人物,合理扩充。(投影出示活动安排)
三、实施编写计划
师:编写剧本,一定要在尊重原著、尊重作者的基础之上,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原文,想一想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在阅读时适当的圈点勾画。(投影出示“读原著,探讨主题”)
(学生自由阅读,教师巡视阅读情况及圈点内容,对有疑惑的生字词进行讲解)
师:文章大家都读得差不多了,哪位同学给我们讲讲文章的主题思想呢? 陈宇航:文章讲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杜威:文章讲了一对穷夫妻情愿一起忍饥挨饿也不愿舍弃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
师:很好!大家同意么?(众生表示认可)好,那么,这篇小说在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时候,具体记叙了几幅画面呢(投影出示“依主题,确定画面”)?请和你的同座位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点名回答)
陈伟:我认为有四个。(1)送走长子(2)用次子换回长子(3)用女儿换回次子(4)要回女儿
田蓓:不。我认为有五个。按照时间来看,在这些之前还应该将“贵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作为一个情节,因为这是故事发生、开展的原因。
师:大家看呢?(异口同声同意后者)对,田蓓思考的比较细致准确。但是我在这里有一点不明白,既然那对穷夫妻很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还要送孩子、换孩子,不会在一开始就回绝贵夫人的请求么(投影出示“展画面,情节曲折”)?请大家在认真的讨论讨论,可以想一想你看过的侦探电影,坏人是一下子被捉住的么?
(学生思考讨论,反应快的已经举手、迫不及待) 陈宇航:坏人一下子被抓住,电影就不好看了,没劲!
杨荣俊:胡说。那是侦探电影。课文要不这样将穷夫妻写得惨兮兮的,我们怎么看出他们这样的爱自己的孩子。
师:对了。这就是所谓的情节,只有起伏变化的情节才能更加表现出父母对于子女的浓浓的爱!深刻的主题、精彩的画面、曲折的情节,这些都是要通过人物来演绎的。那就请各位同学在文章中找一些关于任务的细节描写,看看这些细节描写能够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心理世界。(投影出示“演情节,把握人物”)
(学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座位交流个人见解,教师来回巡视,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加以点拨指导)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来说说看,结合课文,你看出了人物心理世界的哪些内容?
曾佳成:贵夫人提出要收养一个孩子的时候,父亲没有立即答应,而是说要和母亲“再商量商量”,可以看出他但是犹豫不决,当他送去大儿子的时候,“流着眼泪离开”更加可以看出他对于孩子的喜爱与不舍。
王蕊:当母亲用女儿换回次子的时候,“难为情”一词可以看出她内心很矛盾,既想换回儿子,又不知道怎样向贵夫人开口。“难过的样子”又可以看出她很舍不得自己的二儿子。
尹霞:我从“什么话还没说就放声大哭”看出穷夫妻想要要回孩子,不愿意与自己的骨肉分离。
王蕊:老师,我还看到贵夫人在最后流泪了,说明她还是很善良的。 (学生不断的发言……)
师:大家都分析的很好,我们可以看出穷夫妻真的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看来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比较深的理解。那么,我们开始最后一个环节,任意选取一个画面,请你扩写,注意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投影“牛刀小试”,安排学生进行扩写)
(组织学生进行扩写,教师走动,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然后,分不同的层次点名朗读自己的小作文,并要学生进行评价,尝试着说出同学的小作文好在哪里、欠缺又在哪里)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要是文章里的人物有血有肉,我们必须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综合的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描写,这样才能将人物塑造的全面、鲜活、个性突出。请大家课后完善自己的小作文,并将它整理到作业本上。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大屏幕,老师送你们一些关于父母的爱的诗歌、谚语。(投影出示,在韩红的歌曲《天堂的爱》中结束)
反思:
最怕批改学生关于人物的作文,到最后都不知道该怎么样写评语,总感觉学生笔下的人物像是幼儿画纸上低级粗糙的涂鸦,只是有一个人的样子,却没有什么生气,活脱脱一泥塑木偶。“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千人一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整篇文章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有意识的将重点放在了人物的细节描写上。在学生熟悉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后,让学生进入“实战”之中,要求他们按照原文的思路围绕人物展开情节的扩写。当然,学生的写作能力参差不齐,对比性是十分明显的。这时,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再一次让学生发现,细节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是多么的重要。体会--练笔--比较--点拨--整理,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后,学生笔下的人物开始变的鲜活起来,甚至出现上乘之作。例如有学生写到:“女人的眼睛像胀熟了的桃子,却没有那样水灵灵的,倒显得有些浑浊,布满了血丝。虽然高贵的夫人一再请她坐下,但是她依然缩在舱房门口,直勾勾的盯着地板,两只手不安的攥紧衣角,好几次想要开口,但是头还没有抬起来,声音便又掖进了喉管的最深处。”这时,文中那个女人的伤心、对孩子的牵挂、面对贵夫人时的局促不安表现的淋漓尽致,就人物的描写而言,完全超过了原文中一句简单的“很难为情地说”。至此,我的目的达成了,做到了我预期的“一课一得”,学生们在人物描写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但是,问题还是有的。从方法点拨上看,教师的指导、示范还不够。事后仔细想了一想,在最后练笔的环节上可以这样处理。先出示《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的原文“夜入帐,既得书,旋走”,再比较电视剧中这一情节,让学生注意演员当时的动作、神情,与原文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到细节描写的作用。
好的细节描写是有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它能为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深化文章的主题服务,它能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能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因而最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不仅仅要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我们还应该善于发现细节、积累细节。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鼓励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时常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时常用已知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来练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一定会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