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教学中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
摘要:本文主要从四点论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分别论述了激发学生思维的启动,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思维的广阔性、周密性,并且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精选了典型例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调动积极性 突破常规 另辟蹊径 广开思路 开阔视野
数学难学,这似乎是广大中学生的共同感受和看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是我一直探索的教学课题。中学生学习数学有困难,其根源就在于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思维障碍。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应围绕揭示思维过程,培养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而展开。心理学认为,数学能力的差异,反映了数学思维品质的差异,初中学生的大脑已经接近成熟,思维能力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更大的发展。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开拓学生思维的几点做法:
一、努力创设质疑,让学生主动进入思维活动
我国古代学者曾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因此,教师每讲授一节新知识,要根据教材要求和教学目标具体情况,创设质疑,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进入思维活动。如教第三册几何《解直角三角形》这一课时,我设置了如下悬念:“能否在不攀爬的条件下算出学校的旗杆的高度?”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见学生的思维已调动起来,于是讲述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一些实际应用。学生听起来都感
1
到很惊奇,这样让学生带着悬念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讲第二册几何《轴对称的应用》时,设置下面的问题: ·李庄 ·张庄
如图: __________________河边
提问:“现要在河边建一个自来水厂供水到李庄和张庄,由你们自己设计,应建在河边什么地方才最节省水管?”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跃跃欲试,一边比划一边讨论,都有寻求答案的冲劲,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都能主动地阅读课文以求将问题解决。学生阅读完课本后,顿时领悟过来,一位学生上黑板很快地找出了自来水厂的位置。
如图:
? 李庄
? 张庄
? 自来水厂
河边
?
上述的例子通过了教师创设的质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二、变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定势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倾向,它让人以比较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当思维定势与问题的解答途径相一致时,思维定势起到积极的作用,当定势与解答途径不一致时,则产生消极影响,致使解答过程冗长繁琐,甚至半途而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习题的内在潜力,启发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和技能,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
例如:解方程组 X:Y:Z=2:3:4 ① 2X-Y+Z=10 ②
此题按常规解法:由①式导出三个比例式,再把其中两个与原方程组中②式联立为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解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可得到原方程组的解。这样过程复杂、冗长。课堂上,我让学生仔细观察①式,有部分XYZ
学生得到灵感,惊喜地发现由①式X:Y:Z=2:3:4,可得 = = ≠0,如
234XYZ
果设 = = = K,则有X=2K,Y=3K,Z=4K,把X=2K,Y=3K,Z=4K代入
234原方程组的②式,便可求出K值,从而确定原方程组的解。
解:∵X:Y:Z=2:3:4
∴设X=2K,则Y=3K,Z=4K,代入② 得2×2K-3K+4K=10 解得K=2
∴原方程组的解是 X=4 Y=6 Z=8 这种解法突破常规,更为简便。
12264
又如:比较 , , , 的大小。此题学生一般都是依常规
37171333解法,采用通分的手段进行比较,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后,再比较分子的大小。但分母37,17,13,37的通分较难,计算量大,学生计算起来要花很长时间。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这一组数据倒过来看,仔细观察,进行求异思维。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从常规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另辟蹊径,采用化为同分子的方法进行比较。即原各分数分别化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