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初中语文文本解析的切入口选择——以统编版《藤野先生》一文为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中语文文本解析的切入口选择——以统编版《藤野先生》一文为例

作者:李 茹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2020年第12期

李 茹

文本解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在以生为本的背景之下,文本解析还需要关注学生视角,这就需要寻找一个较好的切入口。既然是切入口,那就又需要梳理出文本的脉络,需要从文本中寻找出能够激活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这个兴趣点可以是学生直接感兴趣的,也可以是教师引导之后学生认识到的,当学生寻找到文本与自身有兴趣契合时,切入点也就寻找到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类文本是写人的,在写人的同时又是写“我”的,众所周知,文本中的“我”往往既指作者,又不完全指作者,但无论如何,研究文中的“我”往往就能够激活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藤野先生》是经典课文,尤其是最近由国家统一编辑的部编版教材,亦是将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作为重点,编辑八年级上册。作为一篇经典,历来已经经过各路名家的解读,似乎在教学中难以解读出新意,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任何一则经典的价值,总不可能简简单单的完全挖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基于不同的视角,总能够解读出新意。尤其是对于核心素养培育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课文中的“我”,那就可以让文本解读出现一些新的思路与气象。本文就谈谈这一思路下的《藤野先生》课文解读。

一、文本解读中切入口选择的重要性

文本解读时寻找切入口,就如同寻找一湾泉水的泉眼一样。寻找到泉眼,很多脉络就可以搞清楚。有人通俗地形容解读及其相关的要求:我们必须要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就是要按“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用语言活动(听说读写)的方式理解文本,用语文的方式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因文解道,因道悟文)。[1]因文解道、因道悟文——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见解,但在语文教学中,当教师的教学下沉到学生学习的视角时,切入口的重要性就更加容易体现出来了。

如同上面所强调的一样,切入口的寻找重在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众所周知的是,鲁迅先生的文字别具特色,往往读到之后就知道是先生的作品。与此同时,鲁迅先生的文字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又有些生涩,解读出文中的意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更多的工作。《藤野先生》一文,虽然是以藤野先生为标题,但课文中又有大段的文字描写“我”。好多学生在解读课文时,就有这样的问题。如何帮学生解决这个问题,那教师就要做两个工作:一是研究课文,二是研究学生。

研究课文,可以发现课文中的“我”实际上处于困境当中,很显然,本文写的“我”,实际上是在写作为一个弱国的知识分子的“我”,在日俄战争以后日本的民族主义狂潮中,所受到的屈辱、所感到的巨大压力、所激发起的反省。藤野先生又再一次用他“为中国”“为学术”的大心,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让“我”看到了另一类型的日本人、另一类型的知识分子,这对再次处于绝望的黑洞里的“我”,无疑是一线曙光。[2]这样的认识形成之后,另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形成这一认识,这就需要进入第二步,即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重点是研究学生在解读课文时,可能会如何解读文中的“我”。笔者以为,关键就在于上面提到的兴趣点的寻找与衔接,只有学生能够解读出文中的“我”与课文理解的衔接点,那就可以引学生进入文本之境。

二、站在学生角度选择文本解读切入口

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切入口,笔者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这其实也是全文的关键线索,研究这个线索并使其成为文本解读的切入口,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藤野先生给予了鲁迅哪些影响,二是如何评价这些影响。[3]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就可以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切入。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样一个切入口寻找,是可以解答学生此前形成的疑惑的,正是因为鲁迅先生用大篇幅书写了“我”的许多经历,才奠定了后面着墨描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那么,藤野先生对“我”到底有哪些影响呢?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更多的去解读文本。例如有学生在对文中“我”与藤野先生关于“讲义”的那段对话: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这段对话内容不多,但仔细解读下来,学生却多有发现(尽管这些发现并不一定符合传统的解读结果,但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有这样的解读,却非常有意义):有学生认为,这其实是藤野先生对“我”在学习过程中做笔记的关心,而做笔记本身是学习的一个细节,是一个与学习过程有关的细节,这说明藤野先生对“我”的学习过程是非常关注的,这个关注又体现在对“笔记”情况的关注上,其后又有藤野先生的批注,且当“我”一开始并不以为然的时候,藤野先生依然强调“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好多学生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都说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老师,但在对课文中的“我”心里想的“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是记得的”进行深度解读之后,还是感觉到“老师是对的”(学生语)。

在笔者发现这个细节时,一开始并没有在意,后来发现这恰恰是学生解读文本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点与文本中的关键点自然产生联系的过程。认识到这个联系的存在,不正是学生解读文本的一个自然的切入口吗?后来笔者即时调整教学思路,努力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文本。而当学生领会到笔者的这一意图之后,他们就能够顺着这一思路去进一步解读文本,于是也就看到了课堂上的一些新的见解。比如说有学生解读课文时,看到了这样的内容: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安慰他的谎话。

好多学生对这段文字感兴趣:“我”为什么说谎?“我”为什么会愧对藤野先生的“凄然”?藤野先生又为什么会“凄然”?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学生渐渐形成一个认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实际上已经由纯粹的师生教学关系,逐步渗透了师生感情,藤野先生对“我”的器重,“我”对藤野先生的敬重,逐步演绎出了“我”内心当中对藤野先生的丰富的情感……当学生解读出这样的结果时,笔者以为这已经是一种深度解读了。

三、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是解读之关键

寻找课文解读的切入口,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之境。从宏观角度来看,有人认为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对于藤野先生的文化人格的再发现和文化品格的再赋予,是鲁迅“真的人”的理想化的存在形式,体现了鲁迅所认同的“诚”和“爱”现代文化精神,这就使藤野先生成为鲁迅理想化人格和现代精神的对象化,从而具有超越现实存在的文化象征

意义。[4]这样的判断实际上已经将文中的“我”与作者鲁迅之间进行了高度重叠,这样的重叠其实也是文本解读的内涵之一。

且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文化意义,也应当成为文本解读的重要指向。在寻找到切入口之后,笔者也进行了尝试,事实证明当学生带着文化的思路去解读课文时,学生解读文本就可以在自己的经验与文化指向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走向文化,于是看到的就是学生对文字的解读,对文化的理解——如此就看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子,文本解读的意蕴也就丰富了起来。

参考文献:

[1]雒世全.《藤野先生》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2):32-33.

[2]钱理群.《藤野先生》:鲁迅如何写老师[J].语文建设,2009(09):14-18.

[3]于大海,杨萍萍.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6):70-71.

[4]李宗刚.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09(002):61-65.

李茹,陕西省西安尊德中学教师。

初中语文文本解析的切入口选择——以统编版《藤野先生》一文为例

初中语文文本解析的切入口选择——以统编版《藤野先生》一文为例作者:李茹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2020年第12期李茹文本解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在以生为本的背景之下,文本解析还需要关注学生视角,这就需要寻找一个较好的切入口。既然是切入口,那就又需要梳理出文本的脉络,需要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vj6w8n61344s0w0d4ij47hq70zb7d011q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