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
篇一
学习目的
⑷随机利用收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设计用意: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用意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用意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三、引导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浏览,领会路上景色 读课文。依照游览路程来观赏景点、品读文章。
⑴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诵,点评中领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⑵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设计用意: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找到途中的特点,领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分明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重复揣摩、品味,领会其用词选句的精确与实在。)
⑶心得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领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设计用意: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领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 四、课堂小结 附:课堂检测:
相关链接,资料平台:
溶洞 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溶洞分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
映山红 映山红是半常绿或落叶灌木,生长在浅山丘陵中,花开时满山遍坡
1 / 7
呈现玫瑰红色,故得名。又名“山石榴”、“杜鹃花”,属杜鹃花科。春季或夏季开花,花冠呈阔漏斗形,多朵簇生于顶端。除红、白、黄色外,还有砖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主要分布于亚、欧和北美洲。全世界杜鹃花有八百多种,我国是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有六百多种,四川峨眉山和云南的玉龙山是我国杜鹃花的盛产地。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是我国的“三大名花”。杜鹃花的根很奇特,形状多样,姿态各异,将其挖出后稍加雕琢,就是一件精巧的艺术品。杜鹃花喜爱和煦而潮湿的地方,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尤为繁茂。在园艺工作者的培育下,杜鹃花不仅能在春夏开花,在秋冬两季也能开花。 第二课时
(观赏景点,品读文章,领会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作者怎样把特点写分明的)
一、 复习导入:
⑴认读词语: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略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乳汁 收据 河源 ⑵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二、依照游览路程来观赏景点、品读文章 ⑴讨论外洞特点,领会双龙洞的“雄”
1)请一名学生朗诵第四自然段,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繁茂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繁茂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领会到外洞的大?(好像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汇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好像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⑵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领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得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⑶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诵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 / 7
2)结合课件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相互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无穷,颜色也各不雷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层次就比较分明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设计用意:为切实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感情朗诵、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抓住“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略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无穷,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欣赏。”等重点句子,注重加强听、说、读、写 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力求全面、综合地开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能力。)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互相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老师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宏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⑶举荐课外浏览,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好像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爱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设计用意: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融合,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篇二
教材剖析
课文按游览顺序写的,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目的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景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注重评价过程。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领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详细的。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景点,培养想象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设想
由导读引入,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然后以小导游的
3 / 7
身份去介绍自己喜爱的景点,然后由学生自主提出问习题并自己做出解答。最后由录像引导学生理顺课文,并总结归纳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录音带、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学习自己喜爱的自然段,提出问习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⑴同学们,你喜爱旅游吗?你跟爸爸妈妈去哪里旅游过?你在旅游中有什么感受呢?
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九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⑶板书课习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⑴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诵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⑵自由小声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⑶指名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三、读懂课文,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⑴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看到的景色的? ⑵自由读,思考:路上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⑶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映山红”“新绿”“或浓或淡的新绿”“明艳”“眼前一片明艳”“时而”“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随着山势……” 四、练习朗诵第二、三自然段。
⑴个人自由读,边读边想路上看到的景色。 ⑵指名有感情地朗诵。
五、学习外洞、内洞的特点。
⑴默读,想想外洞和内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⑵在这些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
(1)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是从哪些词语中领会到的?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理解“变化无穷”和“形状各异” (3)为什么说:“即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欣赏”?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叫做双龙洞吗?(因为内洞有两条龙。) (5)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石钟乳)理解“蜿蜒” ⑶课文哪一局部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 (1)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什么?从作者的感受中,你领会到什么?
六、熟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作业设计
练习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4 / 7
板书设计
19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游览路线:
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明线]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印象。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汇总文章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景点,培养想象力。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⑴你喜爱哪个自然段?能给同学们背诵一下吗? ⑵指明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⑴启发思考。找出课文中写水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⑵学生讨论,巡视指导。 ⑶集体讨论。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 三、老师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详细,我们读了,好像设身处地。作者依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层次很分明。 四、画图,发挥想象力。 ⑴同学们,你喜爱双龙洞的哪处景点呢?当一次小导游,跟着录像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好吗?
⑵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把你喜爱的景点画出来吗? 作业设计
⑴把你喜爱的景点画出来。
⑵根据画面,把自己喜爱的景点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9 记金华的双龙洞 泉水流经的路线:
深黑的山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暗线] 篇三
一、教学要求:
⑴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⑵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层次。 ⑶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⑷有感情朗诵课文。背诵你喜爱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⑴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⑵练习理清课文的层次。 三、教学难点:
⑴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层次。
5 / 7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