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29、简述德育概念及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P68)
答: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30、简述智育概念及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P68)
答: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31、简述体育概念及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P68)
答: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是:(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32、简述美育概念及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P69)
答: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是:(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33、简述劳动技术教育及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P69)
答: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 34、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P72) 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5、简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P75)
答: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6、简述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P77) 答:(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7、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P78) 答:(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二)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38、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P80)
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9、简述教师的语言要求。(P82)
答: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进一步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40、简述师生关系。(P83) 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41、简述课程类型的分类。(P88)
答: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42、简述学校课程及其形式。(P91)
答: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简述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P92)
答: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44、简述如何研究学生。(P94)
答: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45、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P96) 答:(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46、简述教学计划的构成。(P97)
答: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
36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部分所构成。
47、简述教科书的作用。(P100) 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8、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P102) 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49、简述教学任务的内容。(P103) 答: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50、简述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所受影响的因素。(P103)
答: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51、简述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P104)
答: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52、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P107) 答:(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53、简述教学的概念及所包含的方面。(P108)
答: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54、简述教学的主要作用。(P109) 答:(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110)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6、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14)
答: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5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15) 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58、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P115) 答:(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5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关系。(P116)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
60、简述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条件。(P116) 答:(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目的,概括地说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教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种认识活动。
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在现代,课程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7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教科书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或规定的总和。
学校教育制度是学校制度的主体。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教育途径教育途径是指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借以传授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渠道。
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所必须,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潜在课程是指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之外的内容给学生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社区教育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社区教育的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主张:教育是一个从出身到生命终止不断进行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教育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内容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狭义的教育内容是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的总和。 教育目标分类学
美国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 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 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好坏,主要看它对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 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 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行动研究法即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分支型”学制是指“双轨制”中的下部即初等和中等教育基础合一了,形成底部单轨、顶部双轨的学制类型。
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的教育,这两个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状况虽各不相同, 社会实践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 社会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教育者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
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全面发展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学校教育结构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
教育思想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和时代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的认识或看法,它主要表现为教育指导思想如教育方针、办学思想等和各种教育观念如人才观、质量观等。
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