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 针刺法 二、 拔罐法 三、 穴位按摩法 四、 刮痧法 五、 湿敷法 六、 灸法 七、 电针法 八、 耳针疗法 九、 小针刀 十、 穴位注射疗法
一、针刺法
一、毫针法
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
(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
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5、物品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6、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3)遵医嘱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4)体质弱者宜弱刺激。 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病情变化,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6)用过的针具,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用,有条件者使用一次性针具。
(7)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8)孕妇禁止针刺。 8、针刺意外的护理及预防 (1)晕针
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目眩、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胸闷欲呕、晕厥时,称为晕针。 1)护理
报告医师,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嘱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2)预防
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解释,消除对针
刺的顾虑,选择舒适卧位,手法宜轻。随时注意患者的神色,以便早期发现晕针先兆 (2)血肿
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称为血肿。 1)护理
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青紫时,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时,冷敷止血。 2)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刺部位。 (3)弯针
是指进针后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 1)护理
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弯针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2)预防
手法指力均匀,刺激不宜突然加强;体位舒适,勿随意更换体位;防止外物碰撞、压迫。 (4)滞针
针刺后出现针下异常紧涩,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时,称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