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疗法应用于脑卒中病人上肢康复的研究进展
黄冬枚,容根南
【摘 要】摘要:对镜像疗法的概念、对象及其对脑卒中病人上肢康复的作用进行综述,提出镜像疗法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干预周期、评价指标、场地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年(卷),期】2016(030)019 【总页数】3
【关键词】镜像疗法;脑卒中;上肢;康复 【文献来源】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nursing-research-
china_thesis/0201225644031.html
·科研综述·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1]。上肢瘫痪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症状之一,据报道,有55%~75%的脑卒中存活者的上肢功能会受到限制[2-3],影响其粗大和精细动作的完成,从而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是减少致残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但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对于脑卒中病人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有限。镜像疗法作为一种新的康复技术,开始运用于脑卒中病人康复治疗中,且经研究证实具有一定的效果。现对镜像疗法在脑卒中病人上肢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寻找到最佳的实践方法,进一步提高镜像疗法的康复效果。
1 镜像疗法的概念及原理
镜像疗法又称镜像视觉反馈疗法或者平面镜疗法,是指让病人利用镜盒装置,看着健手活动的成像,想象成患手在活动,再通过常规康复训练完成此动作的治疗方法。镜像疗法由Ramachandran等[4]于1995年提出。关于镜像疗法的原理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当病人在观察镜子中的肢体运动时,尤其是远端肢体活动时,可以通过视觉反馈机制,兴奋大脑运动皮层,且正常人在接受镜像治疗时通过观察镜中肢体运动成像亦能兴奋相应皮层[4-5]。这种视觉错觉可以激活神经传导通路,从而降低或者是阻止瘫痪肢体“习得性废用”的产生,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另外,在观察镜中肢体运动时,病人小脑半球也会被激活,促进肢体偏瘫功能康复。也有学者认为大脑中镜像神经元亦是镜像疗法发挥疗效的一项重要作用机制,当人们在观察、想象和模仿时,大脑中的这些镜像神经元兴奋性明显提高[6]。
2 镜像疗法的对象
在运用镜像疗法过程中,对于脑卒中病人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要求,病人需满足以下条件: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②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至于病程,各研究无统一结果,有的是病程<8周[7],有的为病程<3个月[8],有的则是病程<12个月[9];③生命体征稳定;④偏瘫仅限于一侧肢体;⑤视力正常或者是视觉想象问卷测试通过;⑥无意识障碍及认知障碍。
3 镜像疗法的应用
3.1 训练内容 虽然各研究中由于训练目标的不同,训练内容有所差异,但训练方式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即病人坐于桌前,桌面上垂直放置一面镜子或一镜盒,双上肢置于镜子两侧,健侧上肢置于镜子的反射面前,患侧上肢置于镜子
的反射面后,让病人观察健侧上肢活动在镜中的成像,并将其观察到的成像想象成患侧肢体的运动,同时要求患侧肢体尽可能地与健侧上肢做一致的运动[10-11]。在镜像治疗中可通过正常的、无痛的、某些运动的视觉感觉反馈来改善运动的不协调。
3.2 训练时间及频率 对镜像疗法的训练持续时间、每次训练时间及训练频率各研究存在差异。训练持续时间大体分为3种:持续4周[9,12-13]、持续6周[6,14]及持续8周[15],其中以持续4周较多见;每次训练时间也可分为3种,每次15 min[15-16]、每次30 min[6-7,9,12]及每次60 min[14],其中以每次30 min多见;训练频率可分为4种:每周5次[6-7,12,14]、每周7次[16]、每周10次[9]、每周12次[15],其中以每周5次多见。
4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病人上肢康复的影响
4.1 运动功能 脑卒中病人急性期后通常会遗留有上肢瘫痪。由于上肢主要负责执行日常生活中的精细操作,因此,病人独立自理能力的恢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国内外许多研究对脑卒中病人实施镜像疗法,并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量表、上肢运动研究(ARAT)量表及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等工具来评价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程度。
FMA评定量表(上肢部分)可评估病人反射及肩、肘、腕、手指的协同运动和分离运动等内容,共33项,总分为66分,得分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国外Dohle等[6,14]运用镜像疗法对试验组脑卒中病人实施干预,每周5次,持续6周,结果均表明,6周后试验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国内张洪翠等[7]的研究也显示试验组经镜像疗法干预4周后FMA评分明显提高。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