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
A、汞的俗称是“水银”,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不符合题意; C、碳酸氢钠的俗称是“小苏打”,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火碱、苛性钠”,“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解析】 【详解】
A、城市推广小黄车,减少机动车出行,符合理念,不符合题意;
B、加大矿产资源开采速度,促进经济发展,不符合理念,因为矿产资源要合理开采,符合题意; C、推广电子办公,减少纸张使用,符合理念,不符合题意;
D、禁止秸秆焚烧,开发秸秆回收利用技术,符合理念,不符合题意。故选B。 7.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锌在氢前,铜在氢后,铜在银前;A. 锌与硫酸铜溶液析出红色金属,银与硫酸铜溶液无明显现象,选项说法正确;B.铜与硫酸锌溶液无明显现象,使硝酸银溶液变蓝色,析出银白色的金属,选项说法正确;C.没有涉及铜及其化合物,故无法测定铜与锌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选项说法错误;D.锌与稀硫酸有气泡产生,铜与稀硫酸没有明显现象,铜使硝酸银溶液变蓝色,析出银白色的金属,,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8.B 【解析】 【分析】
天平左侧的烧杯中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10010g10010g?44x解得x=4.4g
此时左侧烧杯增加的质量为:10g-4.4g=5.6g。 所以为了保持平衡,右侧烧杯也需要增重5.6g。
由于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0,所以若想在加入10g碳酸盐的混合物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也是4.4g,必须是
44x
两种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大于100,一个小于100。 【详解】
A、通过分析可知,碳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38,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6,两者都大于100。A错误; B、氧化钙和氧化锌会和盐酸反应,但是不会生成任何气体。其反应方程式为:CaO+2HCl=CaCl2+H2O、ZnO+2HCl=ZnCl2+H2O,所以加入的固体的质量就是天平右盘增加的质量,即5.6g。B正确;
C、通过分析可知,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4,碳酸氢钠84,两者都小于100,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大于4.4g,天平无法保持平衡。C错误;
D、由于镁和盐酸能反应生成氢气,而铜不能。假设该金属全部都是镁,设生成氢气的质量是x。
Mg+2HCl=MgCl2+H2?2410g2410g?2x2x
解得x=0.83g。则不管镁、铜以何种比例混合,右盘增加的质量一定大于5.6g,天平不能保持平衡。D错误。 故选B。 9.C 【解析】
A、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之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亮氨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错误;B、一个亮氨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错误;C、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6?12?100%?55.0%,正确;D、
6?12?13?1?14?1?16?2亮氨酸中氢、氮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3?114:?1?1314:,错误。故选C。 10.C 【解析】 【详解】
A、氯酸钾由钾元素、氧元素、氯元素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含有钾、氮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料,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溶液是由过氧化氢、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叫做混合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 11.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离子是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得到的,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说法错误; B、H2O2、H2SO4、Ca(OH)2均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但均只含有1种物质,均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H2和CO都能使CuO失去氧,H2和CO都夺取了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2.B 【解析】 【详解】
A、糖类、油脂、蛋白质三种营养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故选项错误;
B、用肥皂水可以区别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蒸馏可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故选项正确;
C、锌元素是微量元素,钙是常量元素,故选项错误; D、有些地区不缺碘,就不用补碘,故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
用肥皂水可以区别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蒸馏可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取土豆片,滴加碘酒,表面变蓝。 维生素C 乳化 溶剂的种类 2HL+Na2CO3=2NaL+H2O+CO2↑ 【解析】 【分析】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检验淀粉的方法是碘酒,碘遇淀粉变蓝色。 【详解】
(1)土豆中富含淀粉,检验淀粉的方法是取土豆片,滴加碘酒,表面变蓝。 (2)新鲜蔬菜瓜果中富含维生素C,可以有效防止坏血病。 (3)洗涤剂可用来洗碗,是因为它对油污具有乳化功能。
(4)鱼胆破了,胆汁酸沾到鱼肉上会使鱼肉带有苦味,影响食欲。去除胆汁酸的方法1:在沾有胆汁的鱼肉上涂抹白酒,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方法2:在沾有胆汁的鱼肉上涂抹纯碱,若用HL表示胆汁酸,
反应方程式为2HL+Na2CO3=2NaL+H2O+CO2↑。 【点睛】
易错点:汽油清除油污是溶解。
1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 CuO[CuSO4、CuCl2、Cu(NO3)2均可] C+H2OC Cl2 S 属于 【解析】 【详解】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CuCl2、Cu(2)若D为铜,则化合物A为含铜元素的物质,所以化合物A的化学式可能为CuO[CuSO4、(NO3)
2均可];
CO+H2
(3)高温条件下碳与水蒸气可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2OCO+H2;天然气属
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应急措施可行的是检查并关闭气源阀门、轻轻打开门窗通风,而不能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这样容易引起爆炸;
(4)由反应可知:Cl2能把Br2从NaBr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了Cl2活动性大于Br2;I2能把S从Na2S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了I2活动性大于S;Br2能把I2从KI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了Br2活动性大于I2;由此可知:S、Cl2、I2、Br2非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是 Cl2>Br2>I2>S;
(5)置换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所以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的改变,所以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5.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水和空气(或氧气)6HCl+Fe2O3=2FeCl3+3H2O
【解析】 【详解】
(1) 金刚石、石墨、C60物理性质相差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第六位,故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 石墨制作成电极(石墨电极)的原因是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3)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水和空气(或氧气)接触,故填写:水和空气(或氧气); 稀盐酸清除铁锈,化学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3H2O 16.bcacbacabbca 【解析】 【详解】
(1)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NH3、NaNO3、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3、+5、+4价,则氮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排列是bca。
(2)CuO难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硝酸钠易溶于水,则溶解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3)氯化钾、醋酸、碳酸氢钠分别显中性、酸性、碱性,pH分别等于7、小于7、大于7,故溶液的pH从大到小的顺序是cab。
(4)在Fe2O3、FeO、Fe3O4中,将化学式变形得3Fe2O3、6FeO、2Fe3O4,因16×3×3>16×4×2>16×6,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越小的,在该化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就越大,则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列为FeO>Fe3O4>Fe2O3。 故答案为
(1)bca;(2)cba;(3)cab;(4)bca。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Fe2O3+3CO【解析】 【详解】
①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高温2Fe+3CO2 二氧化碳 可点燃或用气球收集
Fe2O3+3CO高温2Fe+3CO2;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 ③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可点燃或用气球收集。 故答案为 ①Fe2O3+3CO高温2Fe+3CO2;②二氧化碳;③点燃或用气球收集。
18.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集气瓶底炸裂 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解析】 【分析】 【详解】
(1)A图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蒸发实验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做铁丝燃烧实验时应在集气瓶底部放一些水或细沙,防止加热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引起集气瓶底炸裂, C图中集气瓶底部没有放一些水或细沙,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是集气瓶底炸裂;
(4)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D图中实验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故答案为:(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2)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3)集气瓶底炸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