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背一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2)内容:1953年6月制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 (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一)正确决策 1、中共八大(1956)
(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
①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③它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过程: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率先试点;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含义(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了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化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
(2)展开:1984年,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4)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5)主要内容:
①管理体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②所有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6)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1)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先后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进一步开放连云港、南通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格局及特点
到90年代中期,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一、历史性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时间:1992年春,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3)内容:①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三个有利于③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④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对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2、中共十四大(1992)
(1)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建立社会主义决定。这个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中共十五大(1997)
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提出新的论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能+方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意义 1、背景:
①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发展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 ③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 2、建立过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 3、特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衡运行。
(3)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 二、建国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调整): 建国初期:原因 新解放区还未土改,封内容 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稳影响 解放生产力,为农业发土地改革 建土地私有制严阻生产定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废展、工业化开辟道路;力发展 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巩固了新政权 有制 1953-1956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基本小农经济难满足经济发年:农业合为公有制(集体所有),建立农业生适应,进一步提高农业展的需要 作化 产合作社,实行集体经营 生产力 一些领导人认为农业合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1958年:人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建立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民公社化 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性,破坏农村生产力 体制 产力发展 人民公社体制弊端(过改革开放于集中经营管理、平均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家庭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后:家庭联分配)使农业发展缓慢;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农民极性,推动农业发展;产承包责任安徽、四川包产到组、获得生产、分配自主权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制 户的经验
【基础练+测】
1.(2013·上海单科·30)右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2.(2013·重庆文综·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表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3.(2013·安徽文综·17)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答案】D
4.(2013·海南单科·23)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3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 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8.(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6.(2013·海南单科·24)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9.(2013·天津文综·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
7.(2013·江苏单科·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
4
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10.(2013·重庆文综·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13·海南单科·25)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13.(2013·山东基能·29)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11.(2013·江苏单科·12)右图反映了中国国 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 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14.(2013·山东基能·30)近年来,“大宗商品源源不断从其他新兴经济体流入中国,这些国家由于出口激增收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