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聚(源)至青(城山)公路工程 第5章、建设条件与方案选择
聚源镇:
聚源镇是都江堰市河东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重镇”。全镇幅员面积34.2平方公里,人口1.3万。聚源镇交通方便,气候宜人。全镇境内有国道213线、成灌高速公路和省道灌温路穿境而过,东距成都市仅40公里,西距都江堰市区仅8公里,是成汶高速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阿坝州的主要生活品供给地。
聚源镇现有各类企业70余家,其中以建材、光学镜片和木地板为支柱产业。是都江堰市综合经济实力“五强镇”之一。聚源镇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小集镇建设试点镇。按照试点规划,聚源集镇是镇或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农产品集散、加工为主的都江堰市卫星城镇。
翠月湖镇:
翠月湖镇位于都江堰市以南,东与金马河为界,西至沙沟河,北与中兴镇接壤,南与石羊相连,距都江堰市15公里,幅员面积18.7平方公里。是都江堰境内重要的文化旅游乡镇,至今已形成了以翠月湖公园为核心的会议旅游、园林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等旅游产业。工业企业、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塑胶、锦阳电解锰为主的工业产品。翠月湖生态观光疗养基地,包括敦煌高科技生态观光农业基地为区内重要的旅游资源。
青城山镇:
位于市区西南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青城山,东临中兴镇、青城乡,南接两河乡、崇州市,西连阿坝州汶川县,北靠玉堂镇、中兴镇,耕地面积5529亩。以山地地貌类型为主,仅沿山地区有少量平原。总人口1.68万人。镇政府驻山前新集镇,东北距都江堰市区15公里。
世界文化遗产地青城山与青城国际高尔夫球场接壤。境内平原辽阔,山水相望,气候温和,省道106线贯穿全境,幅员面积73.5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仅1.68万人。由于青城镇拥有超一流的美丽景色和区位优势,且享受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优惠政策,基础配套设施齐备,区内以旅游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工业,为都
中交通力公路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5-6
都江堰市聚(源)至青(城山)公路工程 第5章、建设条件与方案选择
江堰市重点乡镇。
5.1.4.2 沿线经济和开发布局对线路的影响
在项目起点,连接G213线,距聚源镇2.9km。在K5位置,为翠月湖生态观光疗养基地,左侧为敦煌高科技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在K8位置,为翠月湖镇,翠月湖集镇分为上大兴和下大兴两个集镇,两集镇间距1Km,线路止点为青城镇东软大道,东软大道外延为规划的观光风景区。
本项目在路线走向选择时遵循了“连接重点、近而不进,远而不疏;线路顺适,减少拆迁;既照顾沿线镇乡,又与远期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
5.1.4.3 地方政府对项目建设的意见
都江堰市政府基于“旅游兴市”和促进影响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指导思想,东软大道延伸线为青城山镇重要的门户干道,远景规划为利用现项目右侧加宽规划为34m宽的旅游观光大道。
结合都江堰市政府的规划意见,该项目宜连接照顾项目区重要的景观,线路线形美观顺适,减少僵硬的长直线。为远景规划考虑预留右侧加宽余地。
5.1.4.4 项目在路网中的作用
拟建项目利用岷江4号桥,路线两端分别连接S106线和G213线,极大的方便沿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必将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把纵横交错的平原路网连接成更加通畅快捷的有机整体。因此,拟建项目的实施是都江堰市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同时使都江堰市干道路网更加完善。
青城山集镇东软大道延伸线工程不仅进一步完善都江堰市骨架路网,增强了都江堰市对周边的辐射作用,是对都江堰市公路网规划以及都江堰市总体规划的落实。而且能整合旅游资源,做大旅游文章,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同时能促进都江堰市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实现小康的步伐。
中交通力公路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5-7
都江堰市聚(源)至青(城山)公路工程 第5章、建设条件与方案选择
5.1.5 环境影响分析
1、沿线村镇居民点、农业布局对公路造成的制约程度和难度。
路线位于川西平原传统农业耕作区,公路沿线水渠纵横,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民宅及其他房屋较多,电力、通讯线路等人工构造物均对新建路线布设有一定的制约,同时给征用、拆迁带来一定的难度。设计时尽量做到少占良田好土,少拆迁,考虑与已有构筑物的关系,协调好工程措施。
2、新建公路与附近公路的衔接状况
本段公路为一级公路,为促进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和线路影响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高级公路安全、舒适、快捷的作用。交叉道路多为三、四级公路或乡村机耕道,为有利于将来土地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应控制其交叉数量。在乡村机耕道较为密集影响行车安全的地段,应合并交叉点。平面交叉应选择在视距良好的地点,应在与之相交的三、四级道路上设置一段水平路段并铺设沥青砼路面,以减轻乡村机耕道车辆夹带的泥土对正线公路的污染。
5.1.5.1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5.1.5.2 气候区划
都江堰地处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但与同一气候区的其他各地相比,又突出表现为温度(气温、土温、水温)较低,日照较少,阴雨天气频繁,降水较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5.1.5.3 自然林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线路所在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域,属盆地底部川西平原植被小区,紧邻盆地西部中山植被地区龙门山植被小区之间,是两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区。加之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为物种的形成和分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批灌县(都江堰市)特有的植物,如灌县复叶耳蕨、青城榆、灌县槭、灌县黄芪、灌县长鳞杜鹃等。灌县由于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直接影响,保存了许多第三纪甚至更古老的植物,如连香树、水青树、珙桐等。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与中国—喜马拉亚森林植物亚区的植物
中交通力公路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5-8
都江堰市聚(源)至青(城山)公路工程 第5章、建设条件与方案选择
在此均有分布,在全县2000多种高等植物中,有珍稀濒危植物46种,如红豆杉、银杏、珙桐、连香树、雪莲等。保存着完好的森林植被垂直系列和生态系统。
5.1.5.4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烟煤、石灰岩、磁铁矿、赤铁矿、铝铁矿、铅锌矿、砂金、磷矿、硫铁矿等多种矿,且多点分布,现仅有局部地区进行开采。
5.1.5.5 水资源现状
都江堰市地处岷江中上游,都江堰渠首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56亿立方米(近40年平均值)。多年来,岷江水量年际变化是丰水年(1953年)径流总量166.49亿立方米,中水年(1944年)153.19亿立方米,枯水年(1969年)132.55亿立方米。由于岷江上游的森林面积骤减,加上气候反常等因素,年平水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30年代,岷江年平均径流总量174.1亿立方米。进入70年代以后,年平均流量比60年代明显下降,目前降至156亿立方米,减少18亿立方米。枯水时的最低值与年平均流量相差3倍多,以致春灌期间灌区集中用水时常出现最低极值。在水文分区上,属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丰水区。区间雨量多,有13条较大的山溪,年径流量9.1亿立方米。岷江属亚热带季风型河流,浑浊度随季节变化,酸碱度6.5至7.5,水质基本良好。近年来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污染,部分水质下降。
水能蕴藏总量达58.19万千瓦(包括岷江正流21.4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为22.77万千瓦,占总量的39.13%。已开发2.31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10.15%。
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平原第四系冲洪积和冰水沉积扇沙砾石层中,多为孔隙水,含量丰富。地下水一般距地表1.5~3米左右,地下水位的高低与地表水丰枯一致。
5.1.5.6 汽车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5.1.5.7 汽车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汽车交通造成的噪音、灰尘、尾气等对沿线城镇、居民、学校有一定的影响,选定路线时除应考虑适当远离外,还应采取一定的吸尘、减噪、使用无铅汽油等措施,
中交通力公路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5-9
都江堰市聚(源)至青(城山)公路工程 第5章、建设条件与方案选择
如设置禁鸣交通标志、植树等。
5.1.5.8 路线布设对环境的影响
路线布设主要根据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考虑工程量的大小,电力、电讯、光缆、房屋的拆迁,施工难度等经济和技术的因素,合理布线,尽量减少道路对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5.1.5.9 减缓工程环境影响的对策
1、路线方案的对策
路线布设时,主要考虑了路线标准、线路里程、工程地质条件、土石方工程数量、建筑物拆迁、施工难度等经济和技术因素,同时,注意与环境协调,避免造成对原有地形地貌的较大破坏。设计应根据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的路线布设,避免大挖大填,并尽量避免破坏植被。
2、借方和弃方及水土保持对策
本项目通过地区地势平坦,路线以填方为主,为避免取土场破坏区域环境,充分利用区域内河流众多,河滩宽,砂石集料丰富的情况,采用河槽级配砂砾填筑路基,避免大量地取土。采取河道砂砾料时,应取得河道管理部门的同意,避免破坏防洪设施。路基填筑前,需清除表土远弃,应合理规划弃土场,可利用其回填取土坑,或利用表土河滩造地,变废为宝。
3、绿化恢复植被对策
本项目全线路段原有丰富的植被,为同沿线景观协调,路基边坡采用植草防护,填筑高度小于2m时,直接植草;大于2m时,采用菱形网格防护植草。
4、噪声污染治理对策
项目经过地区住户相对分散,但交通量大,汽车交通形成的噪声,对沿线一般地区的影响不大,通过城镇、学校地段存在一定影响。
中交通力公路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