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儿童说谎行为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儿童说谎行为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儿童说谎行为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1930年,皮亚杰最早对儿童说谎给出定义,他认为10~11岁的儿童只有有意的欺骗才能被认定为说谎,即任何“有意图的错误陈述都是谎话”。西班牙学者Masip等人认为,说谎是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有目的地隐瞒、伪造或假造有关事实或情绪的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沟通者本人认为是假的信念,无论成功与否,均可被视作说谎。本文从儿童说谎行为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正确应对儿童说谎行为的策略。

一、儿童说谎的成因

目前,儿童说谎行为的产生原因在心理学、教育学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释,至今未形成一致性的说明,且大多数研究较为零散,甚至有些与儿童说谎成因相违背。根据前人在儿童说谎这一领域的部分理论及研究成果,笔者将儿童说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归于六个方面的原因。

1.儿童说谎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来讲,“说谎”是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反映,一般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说谎”行为。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两岁孩子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时期,思维发展的明显特点是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他们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某些“谎言”正是他们的“表象性思维”的口头表述。这个阶段的儿童出现了象征性游戏,这正是儿童象征性思维出现的标志。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孩子“说谎”时,我们甚至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从谎言中可以见证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2.儿童的想象易与现实混淆

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性想象开始发展。幼儿的想象常常会与现实混淆,难以区分现实与想象,容易把想象的事情或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而幼儿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极具夸张性,他们经常会夸张地描述某件事或某个物体,而不关心是否符合实际。如“我姥姥家的狗可大了,像牛那么大!”当大人听到孩子们这么夸张的语言描述时,常会斥责他们撒谎。其实,儿童的想象具有夸张性,这是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一种反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儿童这种“撒谎”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

3.儿童的记忆还不够准确

记忆是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的经验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儿童的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他们识记、保持和再认或回忆的

儿童说谎行为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儿童说谎行为成因及其应对策略儿童说谎行为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1930年,皮亚杰最早对儿童说谎给出定义,他认为10~11岁的儿童只有有意的欺骗才能被认定为说谎,即任何“有意图的错误陈述都是谎话”。西班牙学者Masip等人认为,说谎是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有目的地隐瞒、伪造或假造有关事实或情绪的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沟通者本人认为是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uubv6to2g5v45q563h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