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梁艳
【摘 要】内容提要: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抑或是文学现象、思潮的评价,但当代文学批评相对于优秀作家和优秀文学作品略显滞后,不能与文学作品创作同步。本文针对当代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文学批评应该是百花齐放、多元并存发展的看法。 【期刊名称】参花:上半月 【年(卷),期】2014(000)012 【总页数】1
【关键词】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 【文献来源】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shenhua-first-half-
month_thesis/0201249309665.html
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要尊重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也要符合价值哲学的评价原则。恩格斯说在文艺界,每个人的文学的价值都体现在他人的评价中,而并非是由他本人体现出来的。不管是对作家的评价、文学作品还是对文学现象的评价,都需要将他们放到特定的价值关系体系中,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文学批评及其文学评价,是在某种文学价值观念的支配作用下,从某种文学价值维度着眼进行的。在西方国家,学者们大多将多学科知识、理论系统地融合到文学评论中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模式。
一、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
1.文学批评论争多于理论,文学批评职业化、对象化、实用化。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知识和思想开始退出公共领域,中国“知识分子的
安身立命之处不再是庙堂或广场,而是有自己的岗位,即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本来所具有的超越性被切断,不再向社会提供现实意义。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都没有了自己的思想、趣味和语言。随着文学批评转向学院范围,当代文学批评逐渐演变成为各种方法论和可用科学方法予以验证的公式。当知识分子走向职业化、学院化,蜕变为专家、学者和职业工作者之后,“社会良知”或“公共关怀”渐行渐远,文学批评成了无关痛痒的“学问”或纯粹的知识生产。个人化、私人化、时尚化的批评话语,通过“语言狂欢”的表演制造各种热门话题,以运用眼睛远大于通过心灵所得的“真实”投合大众趣味。 2.文学批评社会政治化有余,美学自由化不足。当前,很多文学批评作品的政治化倾向明显,实际上不过“以学究之陋解诗”罢了,对作品只是理论上的标示,仅仅用文学理论去解释作品,而不是基于审美或经验主义。在职业批评家看来,也只是“禾”与“莠”在一个田地齐生共长的景致。事实上,其对于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的功用微乎其微。20世纪初改良派提出的“小说界革命”,目的就在唤醒民众,启蒙民智,改良社会风气。文学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浓厚无可厚非,而当代文学则必然要求借鉴西方文学的精华,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反映新生活、新文明。因此,文学批评者也必须从美学立场出发寻找安身立命之处,这样,文学批评界的社会地位才能有所提高。
3.文学创作的民族化与文学批评的现代化相互制约,文学发展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文学创作要民族化,文学批评要现代化,大家的思考重心往往都放在“如何改革上”,而缺少对“为何要这样”的深入思考。其实,答案不在于艺术,而在于政治。令人遗憾的是,创作方法可以探索创新,创作原则却难以动摇,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背景必须时刻牢记和体现,那么,在文学批评当中,批评
的政治立场显然比艺术方法重要,文学批评的“推陈出新”的实践时隐时现,文学批评的从属地位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二、文学批评的未来与展望
1.丰富批评理论体系,消弭批评与创作之间的无形鸿沟。
文学创作从来不源于理论思考,并超前于理论思考,其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这种“清风自来”的新鲜感,而这恰恰是一般批评家所未能进入的境界:他们往往把或许也曾感受到的这种得之不易的新鲜感置之脑后,其所看重的只是文学史的知识和材料而已。威尔逊提出,批评家仅仅是批评家也是不够的,他应该首先是艺术家,善于创作诗歌、小说、戏剧,才能真正对艺术创作者及其作品产生真挚的同情,才能把作品中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2.将艺术和审美相结合,实现文学批评的美学化
艺术是精神性的,它不是供人换取功名利禄的“职业”,它需要一种活跃的、敏锐的、精深的鉴赏活动,它既关乎文学问题,也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哲学等问题。将艺术与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从某一角度深层次揭示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及从美学的角度发现该作品的深远意义和价值所在,并能条理清晰的阐述该作品对文学和美学发展的意义,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美学化。 3.构建文学批评的多元化体系,达到现代化和民族化的有效融合
构建文学批评的多元化体系,包括批评主体的多元化、批评形式的多元化和批评格调的多元化。就批评主体而言,可以是学者型批评主体,也可以是作家型,抑或是读者型。就批评形式而言,可以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期刊、杂志、报纸公开发表文章,也可以通过研讨会、随笔体等。就批评格调而言,可以是科学的、规范的、严谨的学术型批评,也可以是大众的、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