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知识结构: 以往社会历史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社会存在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 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会社会基本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展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的规 律 社会历史发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直的 认展的总趋势 实现方式: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改革 识 社 会人民群众的含义 与 人民群众是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价社 值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会历 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择史 的主 群众观点和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体 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价值的含义 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的表现 价值与 价值观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价值观的导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 向作用 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实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内涵 现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价值判断与 生 价值选择 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要求 价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值 立场上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价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值 创 造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人生价值实现的基础 与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实 现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正确追求个性的发展 1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4)人民群众的含义 (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
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二、【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框题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教材用“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1)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其动因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不同。 (3)社会存在的变
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于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等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教材用“专家点评”栏目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意识的不同,从而使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时代性、阶级性等特征。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意识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