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一学期)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一学期)

第一课时 绪论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课开设的意义、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活动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等。 教学重点难点:心理活动的分类及影响。

一、心理课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心理常识,提高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三级目标:治疗,预防,发展。课堂要求: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积极思考,勇于发言。

二、什么是人的心理活动

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意志,情绪,思维,兴趣,理想,气质,性格

三、心理活动怎样影响着我们

1、心身疾病:胃溃疡,高血压,哮喘……

2、学习障碍:缺乏注意力,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惧…… 3、情绪困扰:焦虑,抑郁,强迫…… 4、人格偏差:偏执型,戏剧型,强迫型……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2、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3、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既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性障碍。 4、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如果早期社会交往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5、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6、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表现为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7、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8、健全的个性特征

个性(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自幼培养儿童青少年客观而积极

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9、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如果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会因盲目自信导致意外失败而沮丧,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若自我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气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失去机遇而一事无成。恰当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10、心理耐受力

对突发的强烈精神刺激或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压力、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为心理耐受力。因为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育和个性形成时期,其可塑性强,应及早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耐受失败、挫折的坚强意志力,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

阅读材料:

奥运会其实是个心理大赛场

杜丽终于拿到了金牌,每个人都在由衷地祝贺她,同时也松了一口气。

记得几天前,失去首金之后的她,面对镜头痛哭,不停地表白:“我尽力了,我真的尽力了!”当时她的压力确实是太大了,我见犹怜。所幸她在放下了包袱之后,再次证明了自己。

我不禁想起了最近在韩国流行的一种活动,名字叫“死一把再来”。参加这个活动的人要留下遗像、写下遗嘱,穿上寿衣,躺进棺材中,经历一整套以假乱真的葬仪后,方能活转过来。其目的是为了让参与者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珍惜生命,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某亲历者说:“在棺材里,我非常非常害怕,想起了我的母亲。但现在的我已经完全不同了,因为我要创造一个完全没有遗憾的人生。”一些大公司甚至将这种服务看作有助于改善工作的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围棋中常出现这种情况。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一个为运动员减压的办法。在正式比赛前,先进行一次预演。裁判、对手、预赛复赛决赛,每个环节气氛都像模像样虽假犹真,最后让运动员在“彩排”中输掉比赛。让他们设身处地体验失败的感觉,从而,减轻内心的负担,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正式的比赛。

中国奥运军团的优势大多集中在技能型项目上,首当其冲的就是跳水、射击、体操等项目。对于这些项目而言,奥运会上比的不仅仅是技术水平,更多的是心理素质。

奥运会其实就是个心理大赛场,陈燮霞这个举重队卡拉OK头牌歌星,在哪儿都敢大声放歌,所以她能真正做到“举重若轻”。韩国女子射箭队在奥运会上已经连续六次夺冠,据说跟他们采取的所谓“极端训练法”有关。例如把蛇放到衣服里面来训练克服恐惧,增加比赛时的稳定性。或许,像韩国这样的极端训练方式并不可取,但锻炼运动员“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却很有必要。

第二课时 良好的自我意识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青春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什么作用,如何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自我意识的概念。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心理的自我;三是社会的自我。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婴儿最初是先能辨认客体的属性,而后才逐渐认识自己的。一岁前的儿童全然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分辨主客体的区别。他们经常摆弄自己的手指,并把它们放进嘴里吮吸,但并不知道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把它们当做玩具。

一岁左右的婴儿,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加以区别,意识到自己的手指与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

一岁半左右的儿童,从成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表明他们能把自己和别人相区别。儿童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

二岁以后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由此实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即从把自己看作是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这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幼儿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上,其中以自我评价为主导标志。

童年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评价出现了新的飞跃,乃至以后进入少年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日益复杂,直至达到成人的成熟的自我意识水平。

三、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

人最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个体往往把对他人的认识迁移到自己身上,像认识他人那样来“客观”地认识自己。如,当看到别人对长者很有礼貌并受到大家称赞时,就来对照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认识到自己平时对长者的态度。经过多次对比,就会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这如同人对着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模样一样,儿童认识自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来不断认识自我的,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也会成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反映出自己的体力、智能、情感、意志和品德等特性,从而使之成为自我认识、评价的对象。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或一项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会从中体验到一种自信,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新的认识。

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

个体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途径,在不断的反省自己中,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一方面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教育,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教育,以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

四、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

我是谁,在社会上占什么地位,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一个理想的人。自我同一性混乱会造成人格发展的问题,如堂吉柯德。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唐吉柯德因迷恋古代骑士小说,竟像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自诩为游侠骑士,要遍游世界去除强扶弱,维护正义,他找了农民桑丘作侍从,3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创建的骑士业绩。带着幻想中的骑士狂热,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穷客店当成豪华的城堡,把理发时的铜盆当做魔法师的头盔,把羊群当作军队……以致闹出不少笑话,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被当作疯子遣送回家。

五、自我意识二十问

第三课 情绪ABC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情绪、情绪的种类、情绪产生的过程以及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调控情绪。

一、认识情绪

展示情绪图片,让学生辨认图片中的人物所表达的情绪。

二、情绪的种类

n 喜——高兴、愉悦、喜出望外、欣喜若狂 n 怒——讨厌、生气、火冒三丈、暴跳如雷 n 哀——失望、难过、心如刀绞、悲痛欲绝 n 惧——担心、焦虑、惊惶失措、呆若木鸡

三、两可图的启示

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都进行反映,而是选择一个或几个刺激。这些被选择的刺激就是知觉对象,其他没被选择的就成了知觉背景。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因此,我们把这些图看成是什么样子,就取决于我们再看图时把什么当作知觉对象,把什么当作知觉背景。 看图是如此,我们的情绪产生也是如此

每天我们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面对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究竟是选择哪些作为我们进行加工处理的对象呢?同样的生活,同样的经历,在有的人眼里,它是积极的、光明的、充满灿烂前景的;而在另一些人的眼里,它却是消极的、黯淡的、看不到希望所在。 例:半杯水的启示。

甲:怎么只有半杯水,喝了也不解渴,还不如没有。 乙:太好了,还有半杯水,先喝了再说。

四、情绪ABC理论

n A——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n B——对该事情的观念(Belief) n C——情绪结果(Consequence) 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关键取决于B。

例:两个秀才的故事

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五、教师总结

想法决定情绪,所以要调节情绪,并不一定要改变事件,更重要的是改变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第四课 考试焦虑觅良方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业成绩,以及如何调节考试焦虑。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调节考试焦虑水平。

一、考试焦虑自测

n 对下列题目作出“是”或“否”的回答

n 在某一科目的考试中取得的好分数,似乎不能增加你在其他科目的考试中的自信心。 n 你的家人、朋友等都期待你在考试中取得成功。

n 考试时,你有时会产生许多对答题毫无帮助的莫名其妙的想法。 n 重大考试前后,你不想吃东西。

n 在你看来,考试过程似乎不应搞得太正规,那样容易使人紧张。 n 在你看来,考试成绩好的人将来必定在社会上获得更好的地位。 n 重大考试之前或考试期间,你常常会想到其他人比自己强得多。

n 如果考糟了,即使自己不会老是记挂着它,你也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n 面临一场必须参加的重大考试,你会紧张得睡不好觉。 n 考试时,如果监考人来回走动注视着你,你便无法答卷。 n 如果考试被废除,你想你的功课实际上会学得更好。 n 面对重大考试,你的大脑好像凝固了一样。

n 考试实际上并不能反映出一个人对知识掌握得如何的状况。 n 如果考试得了低分数,你不愿把自己的确切分数告诉任何人。 n 考试前,你常常感到还需要再充实一些知识。

n 在即将得知考试结果前,你会感到十分焦虑或不安。

n 假如在这次考试中考得不好,你会认为这意味着自己并不像原来所想象的那样聪明。 n 应试时你常发现,自己的手指在哆嗦,或双腿在打颤。 n 考试过后,常常感到本来自己应考得更好些。 n 在某些考试题上你费劲越多,脑子也就越乱。 n 公布你的考分前,你很想知道别人考得怎么样。

n 你想如果你能单独进行考试,或者没有时限压力的话,那么你的成绩将会好得多。 n 你认为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你的前途和命运。

n 考试时,有时你非常紧张,以至于忘记了自己本来知道的东西。

评分规则:

n 每题选择“是”记1分,“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n 1~10分:轻度考试焦虑 n 11~18分:中度考试焦虑 n 19~24分:重度考试焦虑

二、考试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考试焦虑与学习效率之间为倒U型曲线的关系,只有中等焦虑才能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

三、考试焦虑的调适

n 改善认知

调整过高的目标和期望,纠正自己不合理的想法,消除考试前过重的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一学期)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一学期)第一课时绪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课开设的意义、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活动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等。教学重点难点:心理活动的分类及影响。一、心理课的目的与要求了解心理常识,提高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三级目标:治疗,预防,发展。课堂要求: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积极思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umzy3d8te37lyc0yek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