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拖拉》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拖拉现象,感受时间的意义,知道生活中由于拖拉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2.用实际行动和“拖拉”说再见,养成基本的学习好习惯。在成人帮助下能够确定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完成。
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我不拖拉》一课侧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不拖拉的好习惯,体现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所反映的“学会做事,学会关心”中的第1条“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虽然入学时间不长,也会渴望有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但由于年龄尚小,自我控制力不强,经常有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拖拉现象发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让他们通过学习、讨论、交流、实践活动、评价反馈等途径,由浅入深地认识到拖拉的危害,让学生敢于面对、学会解决,找到告别拖拉的好方法,学会珍惜时间,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我不拖拉》一课,侧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不拖拉的好习惯。本主题主要采用交流讨论、经验借鉴等方法。重点在于用实际行动和“拖拉”说再见,养成基本的学习、生活好习惯。
本课三个主题紧密结合“我不拖拉”这一话题展开,同时又分别侧重不同的要点。教材第一版块就以孩子拖拉时的常用语言“等一下”与“还没完”为切入点,引出孩子生活中的拖拉现象,再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充分地对话、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拖拉”在我们自己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在生活中还是“有点关系的”,让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感知拖拉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最后,通过“和‘拖拉’说再见”这一话题的讨论,借鉴家人、
长辈、同伴的经验,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学会告别拖拉、养成好习惯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小时钟
(2)向家长了解拖拉产生危害的事例。 2、教师准备: (1)小时钟 (2)教学课件
(3)调查学生眼中的拖拉现象并分析类型。 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主题话题“‘等一下’与‘还没完’”“拖拉一下没关系吗”; 第二课时完成主题话题“和‘拖拉’说再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和“拖拉”说再见的方法。
2.养成认真负责、不拖拉的生活、学习好习惯。 活动一:我有一个小时钟 导语: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时钟,认真观看微课,再跟着微课中的小朋友,一起学一学闹铃的方法。
出示任务:
自己先试一试,同桌再互相试试倒计时的方法。 再请几个同学上台演示一下。 反馈指导: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吗?学会了闹铃的方法以后,你会怎么做呢? 出示课本儿歌:我有一个小时钟, 常常帮我倒计时。 刷牙洗脸八分钟?
作业完成半小时? ……
我的这个小时钟, 其实藏在我心中。
交流:“我的这个小时钟,其实藏在我心中”,为什么会这么说?你又是怎么做的?
小结:小时钟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计划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你还有其他的好办法吗?我们一起去帮帮小明吧!
活动二:我帮小明解难题 出示任务
课件出示“小明的难题”:
妈妈在时才专心,妈妈不在怎么办?( ); 小明有个坏习惯,做功课时老爱玩。( ); 放学回家玩游戏,晚上作业来不及。( )…… 怎样解决生活中的拖拉难题呢?谁来帮帮小明? 反馈指导:
讨论:上节课请同学们回家请教爸爸妈妈、亲戚朋友,你还了解到哪些和“拖拉”说再见的好方法呢?
小结:生活中告别“拖拉”的方法很多,只要你用心去看、去学、去请教,一定会成为不拖拉的好孩子。(板书:不拖拉,有方法)
活动三:“拖拉鸟”的故事我会说
播放动画:一起来看一个《“拖拉鸟”的故事》。 出示任务:
提问:“拖拉鸟”后来会怎么样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反馈指导
小组合作续编故事。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说一说。教师进组指导。 提问:如果“拖拉鸟”后来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听了同学们的建议,它又会怎么样呢?
议一议: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议一议。
小结: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拖拉的情况,虽然我们还小,但是也要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不拖拉》教案第2课时(1)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