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形成(1)内涵和外延①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以词来标示和记载;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②每个概念都有内涵、外延。内涵指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包含的范围,即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内涵越深,包含属性越多,外延就越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相反关系(2)概念形成(概念掌握),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了个体的思维发展水平。
2、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是认知心理学家在实验室里用来进行概念形成研究的实验材料。
3、问题解决:(1)定义: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问题空间:对问题解决情景的认识(2)影响因素:①迁移指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分正、负迁移两类。学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摩托车(学会普通心理学有助于学习其它心理学)叫正迁移,但会影响学三轮车,叫负迁移②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如蒸汽机、锯子、万有引力、阿基米德浮力定律③定势指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活动产生影响。如一大一小盒子,掂起来觉得大的轻。老师对印象好的多加分;13放在字母中会读成B。
四、语言和言语
1、语言言语:语言以语音或文字为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对象;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对象。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言语要借助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语言只有被人们运用才是活的语言,否则将会被社会淘汰。
2、言语活动形式:(1)外部言语(用来交际)①口头:对话(交往中的言语),独白(演讲、报告、讲课)②书面(2)内部:不用来交际,隐蔽性、缩减性、速度快。用于支持思维活动,不出声。
3、中枢机制:言语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形式,大脑皮层上有相应皮质部位参与(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1860年,表达性失语症,发音器官没有毛病,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能写字,认字,但说话困难迟钝,费力不连贯(只要说话困难即)(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1874年,接受性失语症,颞上回,能听到声音,却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能听到却理解不了)(3)视觉性言语中枢:角回,失读症,能看到字词,但不能理解含义(4)书写中枢:额中回,失写症,运动机能正常,但不能写字、绘画。 五、表象和想象
1、定义: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是形象记忆,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表象的可操作性指表象的形象在头脑里可以放大、缩小、翻转,使表象可以成为想象的素材。想象来源于表象,是运用已有的表象(或者说以表象为素材),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具有创造性,是思维活动。作家、画家、音乐家的创作都是想象活动。表象属于记忆范畴,想象属于思维范畴。
2、想象种类:按是否有意识、有目的(1)无意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梦,幻觉(2)有意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影响下,有意识的,分创造(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和图示,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作家、画家、音乐家、设计师)、再造(根据言语描述或图表模型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看到的人物形象)和幻想(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科学幻想和理想都积极的幻想)。 第五节 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
1、定义: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外界事物和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意识的心理机能: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查的作用,如有选择地注意以适应感觉通道的容量,利用过去的经验对现在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解决而指导行为。
2、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如听而不闻),无意识的行为,即无需意识控制的行为(如骑自行车)。
3、不同意识状态(1)睡眠:大脑安静和休息时α波;清醒和警觉状态β波(14-30Hz);睡眠时θ和δ波,波幅由小到大。根据脑电波的变化,睡眠分为四阶段:一阶段:脑电波频率较低,波幅较小,身体放松,呼吸变慢,易被惊醒,10分钟。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即睡眠锭。难叫醒,20分钟。三阶段:脑电脑频率持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约40分钟。四阶段:又称深度睡眠,脑电波大多呈&波,肌肉进一步放松,指标变慢,20分钟,前半夜长,后半夜短。之后进入快速动眼睡眠阶段:&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电波出现,眼球快速上下移动,梦境开始出现,5-10分钟。睡眠周期不断循环,快速眼动阶段的时间越来越长,直至最后可长达1个小时。而且随着黎明的到来第三和第四个睡眠阶段便逐渐消失了(2)梦:特点包括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不连续性是最主要特点。不让做梦会打乱正常的生活秩序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梦剥夺实验证明:①做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②人人睡梦都做梦,③且一夜不只做一次梦,④做梦并不妨碍人的休息和身体健康。
二、注意概述
1、定义:是心理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特点、心理过程的状态,而不是心理过程,它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任属性。指向性指:由于感觉器官容量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对象,而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使所选择的对象处于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中心,是人进行心理活动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2、种类(1)无意(不随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如专心听课时门被撞开,不由去看(2)有意(随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才能维持(3)有意后(随意后):有意转化为无意。如骑自行车。无意和有意可相互转化。
3、特征(1)注意广度(注意范围):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了把握的对象
的数量。7±2,即5-9个项目(2)稳定性: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即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过去。注意的起伏(动摇)指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是人人都有的普遍存在的,由生理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引起(3)注意转移:由于任务变化,注意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转移是根据任务要求而变化,注意分散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的任务(4)注意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条件是其中一些活动必须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同时活动之间有内在联系。如边听讲边做笔记、边拉边唱等。不能在同一感觉通道内,用同一心理操作完成,如很难一手画方,一手画圆。
第六节 需要和动机 一、需要
1、定义: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欲求①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是不存在的②受社会的制约,带有社会性③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④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种类:按产生角度分:自然、社会。自然(生理、生物),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关,如饮食、休息、求偶;社会(获得性)是人所特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如求知、成就、交往。按需要对象分:物质、精神。 二、动机
1、定义: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的特征: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查根据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2、产生: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1)内驱力(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2)诱因指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在诱因的作用下,即使机体内部没有推动平衡,也会引起活动的动机(3)情绪也有动机的作用。
3、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不同行为可以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动机和结果一般是一致的,但由于某种原因的作用,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4、种类(1)按产生根源分①生理性动机,驱力或或叫(内)驱力在生理需要基础上产生的②社会性动机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包括交往、成就、权力动机。兴趣、爱好是社会性动机。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的品质包括: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效能。爱好指当人的兴趣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就成了人的爱好了。
(2)按能否意识到活动目的:①能有意识动机②无意识动机。定势往往是一种无意识动机。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需要、外部环境影响①对推动个体行为、活动都能发挥作用②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条件下才是积极的③个体的活动
如果只靠外部奖励推动的话,会有损内在动机。
三、需要层次理论:1968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1、需要的层次: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安全指人对安全、秩序、稳定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爱和归属需要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及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
2、层次关系: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越早,需要力量强,关系个体生存,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又叫生长需要。“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需要具有层次性。 第七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1、定义(1)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不同于认识过程的一种心理过程。与认识活动相比①反映内容: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反映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是对事物本身的认识②反映形式:情绪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认识以形象或概念反映外界事物③外在表现:情绪情感有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④生理表现:情绪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2)表情:指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①面部:指面部肌肉活动的模式,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②身段: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③言语: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时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特点①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②又有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③全人类都相同的是先天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是学习得来的。
2、区别联系:情绪和情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①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动物和人都适用,有情景性和易变性,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②情感常用来描述具有深刻、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更为深刻,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联系是情感要通过情绪来表现,并能制约情绪的表现方式。
3、功能:①信号: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②动机: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动机功能: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③组织:对其他活动具有组织的功能,表现在,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④适应: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二、两极性和变化维度
1、两极性:情绪和情感的变化有不同的维度,每一维度上的变化都具有对立的两极,即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状态。如有爱就有恨,有紧张就有轻松,有激动就有平静。
2、变化维度:对情绪和情感固有的特征进行度量的角度。(动力、紧张、激动、强度)动力性:增力--减力激动度:激动--平静;强度:强--弱;紧张度:紧张--轻松。 三、种类
1、按生物进化分:①基本(原始):包括喜、怒、哀、惧;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②复合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2、心境、激情和应激:按情绪状态,也就是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1)心境(心情):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的状态①强度较小但持续时间比较长②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有某种原因但人们常常意识不到③对人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④并不是针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件,让其都具有当时心境的性质。如心情愉快时风含情水含笑(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①强度大但持续时间短②往往由重大或突发事件或激烈意向冲突引起③会激发出人的意想不到的潜能的发挥④但也会使人的认识范围变窄,分析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行为可能失控(3)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个体对应激事件做出的反应叫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叫应激源。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会①损害人的工作效能②造成对许多疾病或障碍的易感状态。应对应激的办法很多:①重新评价应激源以调整自己的情绪②采取饮酒、听音乐、体育活动③调用社会资源包括寻求亲友安慰帮助④集中精力解决或不具备条件时回避。
3、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还有宗教情感、母爱。 四、意志
1、定义:意志是①有意识地确立目的,②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行动,③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只有有意识有目的、并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才能达到。 2、基本阶段:(1)准备阶段:需要在思想上确立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案,并作出决策。在确立目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动机冲突。勒温提出,动机冲突有四种形式①双趋式:两个目标都有吸引力,都想得到但不能同时获得。鱼与熊掌不可得兼②双避式: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一个。存钱怕贬值,花钱无东本可买③趋避式: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想吃糖又怕胖。想考好学校又怕报名人太多④双重趋避式:有多个目标,每一个对自己都有利有弊。如两种工作。春运回家买票等(2)执行决定阶段:执行既定的计划,克服那些妨碍达到既定目标的动机和行为,审视既定的计划,及时修正计划,保证目标的实现。
3、品质(1)自觉性:对行动目的有深刻认识,能自觉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相反的是受暗示性、武断行事(2)果断性: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相反是优柔寡断、鲁莽草率。(3)坚韧性(毅力、顽强性):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相反是虎头蛇尾、执拗(4)自制性(自制力、意志力):善于管理控制自己情绪行动的能力。相反是怯懦、任性。
第八节 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一、能力 1、概述:
(1)定义: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如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
(2)智力是①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②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力③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代表着智力发展的水平。